当西方社会的形象在苏联内部逐渐转变时,西方社会的领导人通过情报渠道准确抓住了苏联内部的风气变化来加大了文化渗透的力度,不仅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苏联输送了大量关于西方社会的正面资料,还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和培植了倒向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苏联一直实行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优先发展体系,也因过于压榨普通居民价值而受到自下而上的质疑和反对,加大开放的声音在苏联内部激荡回响。
此时不得不佩服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的政治智慧,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并提高利率令美元汇率稳定坚挺。在看到有利可图时,世界各地的商品都流向美国,让美国居民花着大幅增发带来的美元,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商品的供养。这也是在某些影视作品中,看到1950~1960年代时小额美元和消费居多的原因。不过也有一些说法认为是石油危机的影响,才导致美国采取增发美元的策略来抵消贸易逆差的影响。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元增发,最终效果都是美国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时,里根总统降低美苏之间的对抗强度,频频对苏联释放友好和善意,假意缓和与苏联的对立,成功的将美国繁荣富强的景象传输到苏联内部,让苏联的“铁幕”政策出现丝丝裂痕,也让民众对于苏联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令民众对苏联体制的信心产生动摇。但从本质上说,美国表现出来的繁荣昌盛,是基于透支明天带来的虚假繁荣。彼时苏联最高领导层也因为常年的冷战开支而头疼不已,看到美国在冷战中愈战愈强且经济繁荣,就对自身产生了怀疑,加上内部对于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领导层逐渐迷失了在对手经济繁荣的迷雾里。由于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和未来苏联经济走向的迷茫,卢布迎来了第一次贬值,虽然贬值幅度不是很大,但确实反映出苏联内部的问题。
3、山雨欲来
在1985年,苏联迎来了一位新的总书记,他的名字就是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就大力推动所谓“改革与新思维”运动,不仅从思想上放弃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从体制上彻底摒弃了斯大林时期留下来的政治体制,让本就处于混乱状态的国家思想和政治体制雪上加霜,由于思想和管理的混乱,令经济发展更无可期,民众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居民对于西方社会的向往更加深刻。同时一大批受到西方支持的势力也在暗暗崛起,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之后上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在经济上,苏联在短时间内通过所谓“改革”,弱化了国家层面的金融监管,打开了西方经济势力入侵的方便之门。而西方势力也紧紧抓住这次百年难遇的机会,从两个方面展开行动。
1.灰色地带
自从西方文化渗透进苏联内部后,苏联就出现了“能够购买西方奢侈品”的经济灰色地带。至于为什么说是“灰色地带”,主要原因还是苏联实行的经济体制,以及严格的国家货币监管体系。由于苏联主要为计划经济形式,商品的生产需要依照计划实行,而“铁幕政策”也从整体上杜绝了双方的交流。但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苏联市场逐渐出现一些“非正常”渠道的卢布交易市场。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西方势力的支持,这些小规模的“灰色地带”逐渐演变成有能力控制卢布汇率的地下金融市场!
2.500天计划
“哈佛500天改革计划”的本质,就是在500天内,将庞大的苏联工业产业(包括庞大的国有工矿企业)全面私有化,将其转化为私人股份制企业。实际操作则更为疯狂,即将苏联所有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全体苏联人每人都分到1~1.5万卢布(当时折合约3~4万美元)的有价债券!这样一份看似大胆,实则疯狂的改革方案为什么能获得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及其代理人的影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来担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
当时已经成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苏联于1990年3月修改了苏联宪法,取消了苏联共产党的唯一领导权,使苏联成为多党制政体,并设立“总统”一职,时任苏联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自然而然的成为苏联唯一一任总统,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苏联领导人),实际上也因激进的改革思想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但欢迎归欢迎,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仍然需要他的手去推行毁灭苏联的政策。或者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正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有毁灭苏联的潜质和权力才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此时,苏联由于内部政局不稳,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增加,甚至陷入了负增长的态势,苏联卢布再一次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