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的设计,是以每个人应该享受的各种福利来制定的,而不是根据每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多少来定义的。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保险费实际也是一种税收,因为享受同样社会福利的高收入和富裕群体,需要缴纳更多的社会保险费。这些群体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对享受同样福利的低收入群体的一种补贴。
尽管日本的个人所得税最高一档是45%,日本累进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大大减轻了中产阶级的税负。根据日本个人所得税制度,年收入低于900万日元的最高税率是23%,但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抵扣制度,保证了年收入不超过1000万日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实际税负很低。这些税前扣除包括:1)缴纳的社会保险费;2)妻子/丈夫的年收入不超过110万日元(约合6.6万元人民币)时,可以享受的38万日元的扣除;3)除妻子/丈夫之外,每个被抚养的家庭成员可享受38万日元扣除;4)房屋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生命保险等保险费也可以扣除。
日本税收和再分配制度对缩小整个社会收入差距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并不是非常夸张的初次家庭收入差距。《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美国的超级管理者(super-manager)占美国顶端0.1%收入群体的60%~70%,这些年入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超级管理者群体的出现,是美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1.25亿人口的日本,超级管理者是一个非常稀少的群体,日本的超级管理者的年收入与美国的同行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在日本,年收入超过1亿日元(约合600万元人民币)的人凤毛麟角。
索尼公司总裁吉田宪一郎是目前日本收入最高的社长,他一年的收入约为12.5亿日元(约合7500万元人民币)。日本年收入超过一亿日元的社长和公司高管只有540人左右。日本影星、歌星和各类艺人的收入,不仅无法和美国好莱坞明星相比,与中国影视明星和歌星相比也相形见绌。当红影星绫濑遥目前是日本各类艺人中收入最高的,她一年包括广告在内的所有收入大约是6.5亿日元(约合3900万元人民币)。
日本是一个崇尚公平的社会。这种公平的理念倾向于收入平均化,很难接受由个人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整个社会对于收入公平的要求,约束了日本企业高管和影视明星的收入。在日本“有钱人”是一个贬义词。201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拒绝了“产业革新投资机构”管理层每人超过1亿日元年薪的要求,要求他们把年薪削减到5500万日元。“产业革新投资机构”是一家管理日本政府设立的2万亿日元投资的风投机构。经济产业省提出降薪的原因很简单:工资太高纳税人无法接受。结果“产业革新投资机构”整个管理团队全部辞职了。
年功序列工资制降低行业收入差距
日本企业、政府和大学实施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也起到了限制初次收入差距的作用。目前,日本工薪阶层的工资基本是以年功序列为基础的。即工资随着年龄增长,年龄越大工资越高。年功序列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同一个年龄段但在不同行业就业的人的工资差距不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大学教授的工资不会因为教授的专业不同而有差别。文理学院教授的工资与工程学院或者商学院的教授的工资都一样。只要年龄一样,职称一样,在同一校园里的教授的工资都一样。
另一个结果是,大学以上的学历,无论是硕士、MBA还是博士,在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不会有任何高学位导致的工资溢价,甚至会出现拥有博士学位的职员,比同一部门只拥有本科学位的同龄职员的工资低的现象。因为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公司工作的职员的工资,每年按照工龄增加的幅度,要超过博士生就业时按照学习年限获得的工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