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事可做,那就睡觉吧。在《纵笔》诗中,苏轼睡得很美,连道人都不忍打搅,但他真就睡得美滋滋么,满头萧索的白发,斜倚藤床的病容,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同理,孟浩然睡得能有多香?
孟浩然的《春晓》之诗,比之于苏轼,更加清新含蓄,虽然含蓄,在第三句诗中,他其实也言明了,自己的睡眠质量,其实远没有世人所认为的那么好。
试问,如果他真就睡得很香甜,如何能听到昨夜的风雨交加之声?
孟浩然其实是羞耻的,他不想当一个隐士,不想没钟点地尽情酣睡。但现实则是,他不得不做一个隐士。
据说,孟浩然是孟子第三十三代孙,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的传统,讲究以入仕为荣,闲散为耻辱。
在《论语》中,记录下一段对话,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的批评,不可谓不严厉,他甚至要作出,以后再也不管宰予的决定。
可想而知,若然地下有灵,孟子对自己的三十三代孙,会是怎样一副态度。
往好处说,恨铁不成钢;往坏处想,失望透顶、心如死灰。

4
诗歌从来都是隐喻的艺术,《文心雕龙》解释隐语曰:“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巧辩如簧,从而隐藏真意;巧妙打比方,用以暗指某件事。
纵观《春晓》之诗,其中不乏“遁辞”与“谲譬”。
如前文所言,“眠”是第一处隐语,诗人睡得并不香甜,反而很是苦闷,昨夜雨疏风骤,让他愈加烦躁,第二天清醒时,竟然天已破晓。
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是鸟鸣之声,是某种外在的力量。纵观孟浩然一生,张九龄提拔过他;以伯乐之名著称的韩超宗,亦然引荐过他。“鸟”似乎暗指他在官场的朋友。
处处惊鸟之声,的确唤醒了孟浩然,他最终却只留下“花落知多少”的感叹。
孟浩然似乎格外爱花,他的那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花”总是最华丽的点缀。

譬如,《过故人庄》中,诗人期待地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李白显然也明白诗人的志趣,作为孟浩然的小迷弟,他也以花作媒介,为偶像赋诗:“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宁愿侍奉花花草草,也不愿意伺候君王,孟浩然得有多爱花。
具体到《春晓》之诗,“花”是整首诗歌的诗眼,是点睛之笔。在此处,花又不仅仅是“花”,似乎代表着旧日的时光。
写此诗时,诗人一事无成,业已老迈,他是在哀叹,经历“夜来风雨”的坎坷仕途,他旧日的时光,究竟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