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是影视公司吧,可还没一部属于自己拍摄的电影;说它不是影视公司吧,确实也有在拍的电影,成立后投资的也都是电影项目,还屡有斩获。
在一片质疑中,阿里影业终于在2016年底推出了《摆渡人》这部自己主创的电影。
遗憾的是,这部集结了无数明星,经过“三年筹备,118稿修订,70万字剧本,十个月拍摄”,耗资近4亿的《摆渡人》电影却因稀烂的口碑拖累了票房,实际票房不足5亿。
2016年,阿里影业因为淘票票财务以及《摆渡人》票房不佳等问题亏损达到了9.59亿。
虽说这点损失对财大气粗的阿里影业谈不上伤筋动骨,可阿里方面还是着急了。

阿里大文娱的董事长兼CEO俞永福迅速空降至阿里影业任董事局主席,同时兼任影业CEO,原CEO张强降格为联席总裁。
成立不到三年,阿里影业的人事变动,真是比自己家的电影来的更热闹。
阿里影业不仅高管团队飘忽不定,企业定位也一直在变。
连俞永福接手阿里影业后,自己都发问:Who me?Why me?
阿里影业的定位从互联网娱乐公司变成互联网娱乐生态的提供者;从内容商变成平台提供商;从计划每年投资10部电影,3-5部电视剧及网剧变成了一年拍3部带有阿里影业动态LOGO的影片。
说白了,阿里影业最后连电影都不想拍了,直接投点资在影片开头展现下企业LOGO就算完事了。
俞永福是阿里大文娱的“总设计师”,他的到来就是要将阿里影业和阿里大文娱进行整合。
眼看计划赶不上变化,他改口要通过阿里影业“打造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确实,从资本角度来说,阿里影业通过不断试错,已经实现了当初打造“娱乐全产业链平台”的目标。
不仅入股了华谊、光线、博纳影业、大地影院,还收购了优酷,完成了从内容孵化到影视制作以及营销、金融产品的全产业布局。
瞅着阿里影业把除电影拍摄之外的活都揽下了,大家也将其戏称为“阿里影业基建公司”。
也就是说,阿里影业这只“老母鸡”虽然生不出蛋,可人家却承包了整个养鸡场。
影视圈从此不管是卖鸡还是卖蛋,阿里都能从中分一杯羹。
但是作为一家影视公司,没有好的内容总归名不正言不顺。
6
2017年10月,淘票票创始人樊路远接任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
他上任后提出,要把阿里影业打造成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全新内容公司。
这句话潜台词是:“既然内部孵化不出好的内容,那我们就砸钱给好的内容。”
这个“好”,阿里影业解释为“坚持有正能量、有影响力的内容”。
当时电影圈都觉得樊路远在说大话,放空炮。
可随后阿里影业投资电影作品的眼光,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投一部赚一部。
这其中包括《战狼2》《红海行动》《芳华》《唐人街探案2》《无双》《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流浪地球》《新喜剧之王》《飞驰人生》《我和我的家乡》《你好,李焕英》等多部票房过10亿的影片。
截止2020年,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的国内电影总票房超300亿,堪称国内爆款电影的“收割机”。

这些高票房的电影不仅推动了阿里影业股价大涨,也再次验证了阿里影业选投资项目的眼光实在很靠谱。
阿里影业不仅墙内开花墙内香,还将触角伸到了海外市场。
因为与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旗下公司Amblin Partners合作,再次出海的阿里影业也无意中撞上好运。
2016年,通过Amblin Partners的推荐,阿里影业参投和发行了小成本电影《一条狗的使命》。最终国内取得了6亿票房,这个成绩还高于该片在北美的票房。
2019年,还是在Amblin Partners的推荐下,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华夏电影发行的《绿皮书》拿下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再次被行业赞誉眼光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