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到了2014年,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国内房地产市场从销售毛胚房为主转向了精装房为主,由此也导致受众对于个性化的装修、格局利用都更加关心。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梦改》应运而生。
纪录片式的故事拍摄、加上设计师的走访、解说式的改造、最后交房,构成了一期完整的节目。但与《交换空间》的科普性、实用性软装不同,寻找特例、寻找故事,才是《梦改》最大的亮点。
此时的《梦改》承担起的是更重的社会价值,这其中包含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大众的人文关怀等等。但责任往往与发展矛盾共生。
八年走来,节目在看不见的地方出现了不少矛盾,这其中不仅包括设计师和业主的,也包括业主和邻居的。
《梦改》第二季第六期的节目中,改造的是位于老城隍庙附近梦花街的一家馄炖店。这家只有24平方米的馄炖店,需要容纳三代人,并且要保证经营店铺和日常居住的需求。
节目请来了被称作“空间魔法师”的设计师史南桥,最后的改造无论在实用或是美观上都被看作是教科书级别的。但据当地网友透露,节目播出后仅两个礼拜,该馄炖店就因邻居举报而被责令关张。

在这条街上,老破小的房屋是常态,忽然多了一间“鹤立鸡群”的新房子出来,“想不被人眼红都难”,一名豆瓣网友评论到。
但在这种矛盾背后,若还能看到真实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入戏的人将会更多。
在上述梦花街的馄炖店案例改造完成后一年多,设计师史南桥回访了该地。知道这家店被责令关张,史南桥还为店铺申请了“梦花街”的商标。

这是观众们最初为这档节目驻足的原因。
传统建筑学中,讲究“坚固、实用、美观”,但是对于人的重视,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也应当是一档家装类节目最需要重视的地方。
《梦改》第三季曾请到一位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来改造北京胡同房,最后仅用了27.8万元预算,改造了一间需要满足五口人居住的35平老房。节目播出后,太多人因此对他周全的考虑赞赏有加。
再例如这次大家最的事件,如果能够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将设计和建筑的专才分类思考,再对房屋进行更好的改造,或许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以及承担起这档节目的情感功能。
走到今天,《梦改》或许依然会继续这场众人助力而成的节目套路。但舆论事件已经大大的响了警钟,家装垂类节目的确会有一波固定的受众存在,只是无论有没有真的剧本,更多的情感功能和社会价值将是这类节目更加需要承担的东西,人文关怀也仍需体现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