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央广网
与此同时,重庆“十四五”规划里还将推动数字产业化、促进产业数字化等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知道,助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条路径。因此,不论是重庆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还是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都将有助于其优化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壮大市场规模。
二是重庆获得服务业多项试点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相关试点试验,一方面赋予重庆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权利,探索突破服务业体制机制障碍的路径,提升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有利于重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近期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提到了,支持成渝地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在此之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表示,支持重庆、成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需要说明的是,科技服务和现代金融正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当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重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利好远不止这些。

解放碑CBD
四是主城都市区效应。众所周知,重庆主城都市区分为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并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趋势上看,主城都市区内部将形成研发创新、工业设计、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要素在中心、制造及现代物流业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主城都市区这种“内部分工”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心城区尤其是两江四岸核心区疏散非核心功能,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还利于重庆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促进产业集聚。
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俗话说得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今年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六稳六保”是今年工作的着力点之一。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产生的就业效应上,更体现在其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达到46.3%,吸纳的就业人口是第二产业的1.68倍,是第一产业的1.77倍,成为中国吸纳就业人员数量最多的产业。

“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重庆“十四五”期间,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除了发展西部金融中心、现代物流,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外,还将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对应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即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而重庆“十四五”规划提到的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涉及商贸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其中,围绕着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这个目标定位,重庆结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优化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街区建设,集聚发展“首店经济”,同时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