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由于设置了由主持人和知名艺人、专家组成的演播室观察团作为节目的第二现场,双时空剪辑使观众既可看到第一现场真人秀参与嘉宾的人生百态,又能目睹演播室诸位嘉宾外视角下的讨论分析。特别是第二现场的引入,增加了节目的看点,也激发更为多元的观点碰撞和可供探讨的社会话题,节目延请的相关专家提供了更为专业、理性和权威的理论支持。《心动的信号》的微表情专家姜振宇和心理学专家刘轩、《再见爱人》里的社会学专家沈奕斐等,都在节目中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引发其他嘉宾和观众的共鸣,如针对章贺和郭柯宇因为“社会时钟”的无形压力,“我觉得我该结婚了”而闪婚,终至“我的世界他进不去,他的世界我也不太想去“的彼此淡漠孤独式无爱婚姻,沈奕斐提出了“不要高估你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的容忍程度”的观点,被观众誉为“今日份金句”引发众多赞同和转发。
由于情感类真人秀展示的喜怒哀乐里所包含的真实人性和普罗大众密切相关,所以这些节目天然具有高话题性,以上帝视角观看的观众常常被它触动心弦,借弹幕、豆瓣、微博、等渠道表达自己所思所感,或认同或吐槽。《心动的信号》四季下来其微博超话已有粉丝16.5万,发布帖子8.3万条,阅读数达189.8亿,这证明节目有着较高的观众黏性和互动性。
当代青年的婚恋课堂
21世纪以来,转型期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给个体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婚恋难却也成普遍现象,大龄青年、剩女剩男、不婚族、婚姻挤压、花式催婚等富有时代特色的语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现实窘境。这与不断上升的婚恋成本和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导致的闲暇时间少、社交圈窄小有关,而不再固守原有的婚恋模式,更加追求理想爱情、重视婚姻质量也是近年来中国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现象一个较为可靠的解释。与此同时,作为当代青年婚恋主体的“80后”“90后”“0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和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一些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大懂如何接纳和爱他人,不知道如何和异性沟通和融洽相处,缺乏自觉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
于是城市公园的相亲角、生意红火的婚恋网站及《非诚勿扰》《新相亲大会》《中国式相亲》等相亲电视节目应运而生。作为相亲类电视节目的升级换代媒介产品,《心动的信号》《再见爱人》等近年来新一波同样以婚恋为主题的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更契合当代青年的心理和审美需求,普遍收获较高收视率,尤其在青年群体中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这类节目某种意义上成为他们生动的爱情、婚姻辅导手册。《再见爱人》中,当婚龄十年、离婚一年的章贺站在悬崖之上的心形桥上喊话前妻郭柯宇:“之前的十年感谢你,未来的日子一定要过成你喜欢的样子,我也是。”观众“破防了”。原来当婚姻走到尽头,不是仅意味着不爱甚至怨恨,还可以转换成一种祝福与温情。很多人观看节目时即时发送的弹幕是“学到了”“引人反省”等,它们很好地印证了情感观察类真人秀除了娱乐功能之外对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承载一定社会意识的大众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由于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议题紧扣社会现实,呼应了女博士找对象难、城市年轻人平衡未来发展和爱情的焦虑等普遍问题,才能引起观众共鸣而沉浸其中“追更吃瓜”。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告诉我们,“自我”的构成与本质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总与“他者”联系,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为青年观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建构过程中所需的“他者”,即节目中嘉宾所提供的恋爱技巧与情感知识。他们会把自己代入节目中的人物与情境并反思自我,仿佛照镜子,有助于丰富自身情感知识、完善自身情感价值观而完成理想自我的建构。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传媒工作者们应以更为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来进行这类节目的创作,不把生产充满狗血剧情的“渣男/渣女鉴别宝典”做为主要目标,减少恶意剪辑带来的叙事失序或误导而遭观众诟病,尽量真实自然地秀出青年男女情动过程中的真善美,让观众们相信并向往美好的亲密关系的存在,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去相信爱情、追求爱情。
(作者牛光夏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