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优,资本更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5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惠州,包括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索尼、三菱、住友、LG、巴斯夫、中国海油、国机、正威、恒力等,外资、合资、国资、民资头部企业纷纷抢滩。根据《惠州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今年惠州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54项,总投资6953.3亿元,投资总额创历年新高;其中,135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占比超87.6%,总投资5391.74亿元。
产业兴,城市兴。近年来,惠州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20年,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惠州产业持续发力:百亿级工业企业总数达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773家、民营经济户数达67.1万户,全年新开工项目920宗、竣工投产项目660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1~3月,惠州经济持续向好,全市GDP实现1034.93亿元,同比增长23.2%;固定资产投资508.91亿元,同比增长35.2%;工业投资138.06亿元,同比增长43.7%;全市外贸进出口625.14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1.21亿元,同比增长31.7%;工业投资138.06亿元,增长43.7%。
产业强,人自然随产业走。据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在2019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惠州排名进入前40强,其中惠州位列第30名。
政府引才的决心和提供给人才的优惠条件,同样是聚才的关键因素。据悉,为给惠州“2 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匹配专业人员,惠州近年来实施一系列人才招引工程,如“梧桐引凤工程”“海外人才工程”“博士惠聚工程”“双创平台工程”等。至2019年4月,惠州人才总量突破100万,10年间实现翻番。
“近两年,更多硕博人才甚至海归人才,通过政府、企业招聘等方式来到惠州工作,继而落户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起惠州启动实施“‘惠’聚优才五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四级联考、选调生、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政府高级雇员和国企高级职员,五年内引进2500~3500名专业人才,服务惠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重大项目建设专班和市属国有企业。
解码关键词:活力之城
“后浪”创业置业首选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惠州15~59岁常住人口418.1万人,占比69.19%。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40.0万人,占72.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64.4万人,占27.2%。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惠州城镇化率提升10.96%。外省流入人口161.4万人,省内流动人口141.9万人。可以看出,作为城市建设主力的中青壮年占比大、主要集中在城镇,就业机会多、购房成本低的惠州发展后劲足,将吸引更多“后浪”。
201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在香港警队当了10年“陀枪师姐”的何禹霏来到惠州,3年后她圆了当健身教练的梦想。她说,“这座城市很适合年轻人。”如今,何禹霏在惠州开了5家健身会所和瑜伽馆。
2019年,陕西小伙王昌煌来到惠州,加入一家视频工作室,专长和兴趣得到充分发挥。20人的工作室三分之二以上是“90后”,“惠州创业机会多,看准了就大胆干,在这里不担心没活路。”
人,特别是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10年常住人口增量将近2170万人,相当于排名第二到第四的浙江、江苏、山东三省增量之和。有国内智库机构分析,广东人口增量主要在珠三角城市,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涌入,使得珠三角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