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庆通宝】
陈朝亡后黎利奉陈氏裔为安南王,改元天庆(1426年),并铸天庆通宝,时值明宣德元年。此钱铜色灰暗,肉薄字浅,“天庆通宝”四字隶书,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制作粗疏。旧谱曾将此钱列为辽天祚帝出或曰西夏钱,皆讹。辽、夏“天庆”文曰“元宝”且均旋读,制作亦较此钱精良,稍作比较则泾渭分明,不难鉴识。然安南天庆虽略多于西夏天床,却较辽天庆希罕,泉家眼中则不免身价十倍矣。
【顺天元宝】
陈亡未久,黎利于动乱中称陈氏嗣绝而自立为帝,建大越国,史称“后黎朝”。黎利号太祖,建元顺天,并铸顺天元宝钱,时在1428年,值明宣德三年。此钱铜质精良,面文“顺天元宝”隶书而具唐风,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文字、边廓均较工整。安南顺天钱传世颇多,因制为小平,当不致与唐史思明之顺天大钱混淆。旧谱尚录“顺天大宝”背“月”钱一种,然其真伪归属迄今未定,兹附于此备考。
【绍平通宝】
后黎朝太宗黎麟绍平年间(1434—1439年)铸,时当明宣德与正统间。面文“绍平通宝”楷书,直读,“通宝”二字犹存隶韵。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光背无文,边廓修整。此钱存世尚多,不甚难求。
【大宝通宝】
后黎朝太宗大宝年间(1440-1442年)铸,时值明正统间。面文“大宝通宝”楷书,直读,文笔清秀,章法严谨,标志后黎朝铸钱工艺渐趋成熟。唯面文出现双“宝”,与日本钱“宝永通宝”相类,乃属罕见。径约2.5厘米,光背无文。此钱传世较绍平钱少,因其字文秀美奇异而每为泉家所求。
【大和通宝】
后黎朝仁宗黎濬(音训)大和年间(1443-1453年)铸,时值明正统与景泰间。此钱形体较薄,有大小数种。“大和通宝”四字楷书,直读,文笔含瘦金体意,潇洒自如。径2.1~2.5厘米,重1~0.2克;均光背无文,边廓修整。大和钱存世较丰,不甚难求。旧谱有将“大和”释“太和”者,备考。
【延宁通宝】
后黎朝仁宗延宁元年(1454年)铸。此钱铜色赤红,面文“延宁通宝”楷书,直读,文字秀美道劲,颇富崇宁钱风,于安南钱文中独秀一枝,径约2.5厘米,面廓坚挺匀称,背稍平,无文。延宁钱传世甚少,是为安南钱中希罕精品。
【天兴通宝】
后黎朝废帝黎琮以庶兄弑弟而自立,改元天兴(1459年)并铸天兴通宝,时值明天颇间。面文“天兴通宝”楷书,直读,文笔流畅舒展,饶有明钱风韵。钱有大小二等,径2.1~2.4厘米,光背无文。钱体稍薄,边廓尚整。黎琮虽篡位九月被杀,然天兴钱传世不寡。
【光顺通宝】
后黎朝圣宗黎灏(音浩)光顺年间(1460年)铸,时在明天顺与成化间。此钱有大小二式,缘阔字小,小钱背平而量少。面文“光顺通宝”楷书,字体端正,笔画纤秀,制作精好。径2.2~2.4厘米,重2.5~3.1克,均光背无文。光顺钱存世甚丰,今不难得。
【洪德通宝】
后黎朝圣宗洪德年间(1470—1497年)铸,时当明成化至弘治间.洪德年号行28年,所铸甚丰,版式亦众。面文楷书,直读,笔画劲疾有力。径2.3~2.4厘米,重2.6~3.8克,光背无文,一般背较平夷。此钱今存颇多。
【景统通宝】
后黎朝宪宗黎晖景统年间(1497—1503年)铸,时在明弘治年间。景统通宝制作精工,缘阔字壮,富有质朴坚实感。面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2.3~2.4厘米,重2.3~3.5克。背多内外廓粗壮者,版式较多,传世亦广。传另有铁钱,未见。
【端庆通宝】
后黎朝威穆帝黎谊端庆年间(1505—1508年)铸,时值明弘治与正德间。面文“端庆通宝”楷书,直读,章法凝练,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文字及制作俱佳,为安南美泉之一。旧谱所列一种“端庆”二字特大钱,恐系以它泉填刻之作,真伪颇疑。传另有铁钱,未见。
【洪颐通宝】
后黎朝襄翊(音义)帝黎滢洪顺年间(1509—1515年)铸,时当明正德年间。此钱有大小二等,铸量均丰。“洪顺通宝”四字楷书,直读,文笔清秀,边廓纤瘦,品相佳好。径2.3~2.5厘米,重3~4.4克;光背无文。洪顺钱传世甚多,今不难得。
【陈公新宝】
后黎朝襄翊帝洪顺三年(1511年),前吏部尚书之孙陈均据山西叛乱,并设炉铸钱,文曰“陈公新宝”,时值明正德六年。此钱存世绝少。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径约2.4厘米,边廓修整,制作亦工,唯极难一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