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碰到了渝鄂省界点那栋农户的主人(湖北咸丰籍)刚从地里收割庄稼回家了,正好与之交流。老主人借地比划,向我讲述了沙子场(邻鄂镇)的插花地情况,当然也包括他们家。使我大致了解到一些基础渊源。
沙子场渝鄂界附近的稻田风光,当时正逢白露秋收,农户们忙碌得不亦乐乎。邻鄂镇海拔高,夏日适宜休闲避暑,气候虽多雨潮湿,但也水润足照。另兼配油沙地的农耕条件,在大山中收获着那份丰庶。
徒步跟随“邻鄂镇”地名牌进入沙子场主体聚落。沙子场虽也列为“跨界场镇”,但湖北一侧大都是散居的插花农户,主要依托于重庆境内连片发展。沙子场主导边贸农产集散,另有粮食加工、酿酒等工厂作坊。以前这里还掘产煤炭,如今早已实现转型,“昔日煤炭镇,蝶变花果山”。
沙子场(邻鄂镇)位于重庆境内的主街区。街道核心为邻鄂镇邮局,也是渝鄂插花地最集中的地方,两省(市)双方房屋紧靠贴筑,所谓沙子场的“跨界”连片形态,即是指的这一带。人们早将身份概念淡化,融合往来交流,都拥有亲戚、联姻等各方关系。“塞上”在词语中的解释为“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泛指军事),邻鄂镇居处高海拔与省际点,便在宣传中冠用了这一称谓。这块宣传牌上写有对灰阡山梁的简述介绍,主要的地理信息为:范围跨越两省(市)三县(区),有七大制高点,盖、盆、岭等地貌狭纵相连。
1985版《四川省黔江县地名录》,对时称“邻鄂公社”的概况介绍,右侧红线为邻鄂前后两处驻地—五马顶与沙子场的地名解析。
1981版《四川省地图集》与2018版《重庆市地图集》对邻鄂一带区域的要素信息标注。通过地形渲染,对此山峻海拔具有一个基础印象。81版地图邻鄂驻五马顶(图中写为‘等’,是否跟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相关呢?),18版就已是沙子场,并将灰阡山梁统一纳入到了“武陵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