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原为“蕃禺”,简称“蕃”。这可证于考古材料。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广州象岗南越王墓铭文中有地名“蕃禺”。墓内出土了一大批越式和汉式的铜鼎,若干件刻有铭文。其中一件中原汉式铜鼎,盖上刻“蕃禺少内”,腹壁处刻“蕃少内一斗二升少半”(图《汉式铜鼎铭文》);另一件越式鼎在口部宽沿上刻“少内蕃一斗二升”。还有一些中原汉式铜鼎及一件铜叵也刻有“蕃”字。在部分发掘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在石板上也发现有“蕃”字(图《南越国宫署遗址石板及其“蕃”字》)。由此可证,秦汉时,“蕃禺”简称“蕃”(至东汉时去草头作“番”)。一“蕃”字不可能代表二山,这等于否定了番禺指称番山、禺山的说法。

汉式“蕃禺”铜鼎

“蕃”是什么意思呢?古代蕃、藩、番三字相通,《周礼·秋官·大行人》云:“九州岛之外谓之蕃国。”先秦时代,“九洲”就是中原地区,全国的中心地域,最先进的地方。中原地区华夏族视四邻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为蛮、夷、戎、狄之地,即“蕃”地。
这种观念影响极其深远。赵佗后来割据岭南,对来自中原的西汉朝廷使者陆贾称岭南为“蛮夷”之区,或“蛮夷外粤”,这个“蛮夷”就是“蕃”,是同义词。后世谓中国以外的国家为“番国”,称外国人为“番人”、“番鬼”,即源于此。至于“禺(隅)”,作区域解,即地域、地区、边远之地。番禺合称,便是“岭南蕃国蛮夷之地”,泛指今岭南以广州为中心的东、西、北三江下游(或更大)的沿海地区。这应是秦时“番禺”一词之含义。
后来因番禺成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成了西汉时代全国著名的九大都会之一,其地位日显重要,才逐渐演变为聚落名,即指今越秀一带地域;以至城市专名,即指称秦汉时代的番禺城。这有点像今人称“广州”,既指称所属的十区二市,那是一个很大的地域;亦指称广州市旧八区范围,亦仅指称广州市老城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