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钱不够,林土秋找一些亲戚、邻居凑钱,用“认股”的方式,一股2000元,凑了14个股东。加上哥哥寄来的钱,林土秋以10.8万元开始了创业。
林土秋用这些钱办鞋厂,买来几台缝纫机,就在自己破旧的石头房子里,创办了陈埭镇第一家股份制乡镇企业——洋埭鞋帽厂。
林土秋的皮鞋很快卖出去了,头一年就赚了8万块。
到了1983年,运动鞋已成为市场抢手货,林土秋顺势而为,晋江第一双运动鞋就诞生在林土秋的鞋帽厂里,一传十,十传百,洋埭村就这样走进了新时代,后来洋埭鞋帽厂改名“鳄莱特”,后来也倒闭了,这个我们暂时不说,但它却标志着晋江制鞋业的开端。
无品牌的阵痛,品牌的崛起
80年代初期,人民初涉市场经济,“市场”便是唯一的风向标,于是在晋江掀起了一股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具有家庭作坊特征的“仿制生产”浪潮。
1983年,361°最早的前身华丰鞋厂成立。
1987年,丁世忠背着几百双鞋子北上闯荡赚了20万回到晋江,丁水波在河边搭起了棚子,创办三兴制鞋厂,那年他俩17岁。林水盘已经在鞋厂当了2年学徒;丁明亮已经经营了4年的鞋厂……
这四人,分别是安踏、特步、喜得龙和德尔惠的创始人。而“德尔惠”这个连员工都觉得“土得要命”的名字是工商局工作人员临时取的。
1987年,特步前身三兴公司成立。
1989年,匹克的前身丰登鞋厂成立。
1993年,喜得龙前身九州奔克成立。通过“仿制生产”,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不仅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生产技术也逐渐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1991年,“北漂青年”丁世忠带着在北京卖鞋赚得的20万原始资金回到晋江创立了安踏。
摆脱了“山寨”的黑历史,凭借便捷的海陆交通条件以及廉价劳动力充足的优势,晋江开启了一种按照外贸订单组织生产的OEM代工厂模式。
于是,包括安踏在内的众多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纷纷加入到给国际运动品牌做代工的行列之中。
匹克从1983年开始就为耐克做配套加工。
特步从1987年到2001年之间的14年时间都在做贴牌代工。
安踏在1996年之前也一直在接海外订单。
有所不同的是,丁世忠深知OEM并非长久之计,代工之余,他开始琢磨如何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两年时间,安踏形成了代理分销的销售模式,也有了第一批经销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陈埭镇为中心的鞋产业遍地开花,家家户户都做着和鞋有关的买卖。然而,这些产业在形成集聚以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低端竞争已经不可持续。
有挺长一段时间,福建鞋服产业的加工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得到的仅是微薄的加工费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一半曾依靠海外订单躺着赚钱的晋江鞋厂再也站不起来,其中自然不包括未雨绸缪的安踏。
雪上加霜,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需要给自己的产品赋予更响亮的名号。
多年的代工生涯令晋江运动品牌企业获益匪浅,其中最重要的是跟着国际大牌“偷师学艺”。大浪淘沙,余下存活的企业也终于意识到了“品牌”二字的重量,于是纷纷自立门户。
在那个还对品牌懵懂的年代,丁明亮1989年在晋江注册了当地第一个鞋服产业商标“德尔惠”,紧接着,“安踏”也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