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道,没有地盘的概念,而是在省,府州之间设置的0.5级官制。没有对地方的实际管辖权,只有区域相应的军务,政务管理权,也算是地方军政政长官。道官细分起来说法就多了,分巡道,分守道,粮道,河道,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很多讲法。
总之,道以军务,政务划分为主,和地方行政(民政)的府州县划分是有区别的,通俗简单的理解,那就是两个系统的事情。
![广西历史:清末民初广西省、县之间的道级行政区划范围历史](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1/30/1643517520Zx2uE4.jpg)
清末广西四道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也就进行了行政改革,在“道”级行政上,也沿用了清代的“军政”定义,全国分为70多个道,其中,广西的清代四道改为六道,即1913年2月,全省置邕南道、郁江道、漓江道、柳江道、田南道、镇南道,并在4月5日,任命观察使(地方军政长官)。
1914年5月,根据《道官制》,又改置为南宁道、苍梧道、桂林道、柳江道、田南道、镇南道。这民国时期的“道”,在他本身制度中,也是分等级的,是按其辖区广狭、事务繁简、财赋多寡,大体可分为六类三等,即:繁要缺、边要缺、繁缺、边缺、要缺、简缺六类。
但是,这个民国时期的“道制”,在广西实行时间并不长,到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掌管广西省,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级行政区,到1927年正式废道制,改而实行民团区制。
这个道制行政基本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广西历史:清末民初广西省、县之间的道级行政区划范围历史](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1/30/164351752130yKjl.jpg)
民国广西六道
从1913年置道,到1914年废道,直到1927年完全实行民团区制,这民国广西六道有什么变化呢?
一,南宁道(繁要缺,一等)
1913年2月置邕南道,观察使驻武鸣县(道治今武鸣镇),辖南宁(后改名邕宁)、新宁(后改名扶南)、隆安、永淳、横县、武鸣、武缘(后并入武鸣)、宾阳、上林、那马、上思十一县,及土忠州、归德土州、果化土州、定罗土司、都阳土司、安定土司、古零土司、兴隆土司、旧城土司、白山土司、迁隆峒土司。
1914年5月改名南宁道。道治驻邕宁县(今南宁市城区)。1915年8月,增领都安、隆山、果德三县。1916年9月增领绥渌县。
二,苍梧道(要缺,二等)
1913年4月置郁江道,观察使驻苍梧县(道治今梧州市城区)。
1914年5月改名苍梧道。辖苍梧、藤县、容县、岑溪、怀集、桂平、平南、贵县、武宣、郁林、博白、北流、陆川、兴业、信都十五县。
三,桂林道(要缺,二等)
1913年4月置漓江道,观察使驻桂林县(今桂林市城区)。
1914年5月改名桂林道。辖桂林、兴安、灵川、阳朔、永宁(后改名古化)、永福、义宁、全县、灌阳、龙胜、中渡、平乐、恭城、富川、贺县、荔浦、修仁、昭平、永安(后改名蒙山)十九县。1916年10月增领钟山县。1924年增领榴江、西延二县。
四,柳江道(简缺,三等)
1913年4月置。驻马平县(今柳州市城区)。辖马平、雒容、融县、罗城、柳城、怀远(后改名三江)、来宾、象县、宜山、天河、思恩、河池、安化(后改名宜北)、迁江十四县,及南丹土州、永顺土州、永定土司。1918年增领南丹县。
五,田南道(简缺,三等)
1913年4月置,驻百色县(今百色市)。辖百色、恩隆、恩阳、凌云、西林、西隆、天保、奉议、东兰九县,及都康土州、上映土州、向武土州、那池土州、凤山土州、上林土县、下旺土司。1917年增领向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