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公元前十七世纪,汤克夏,定鼎于亳(今商丘附近),亳仅距夏邑地百里许。根据资料,要确切指出商的行政区划是不可能的。如按五服制,夏邑地当为商的都畿之地。相传县西二十五里之桑固,是昔成汤祷雨之桑林。解放后,境内发现商城遗址较为密集,而且内涵丰富。是知在当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
盘庚迁殷后,史称之为殷。其时夏邑名栗。《殷墟卜辞综述》和《卜辞通纂》两书,关于第六一九片和六O八片甲骨文所载的栗,均作了精确的考证。栗,地在今河南夏邑县。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名称。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记载的县,在全国还是屈指可数的。当时,能以栗的名称代表一个地区而载入甲骨,栗应不是一般的居民聚落,而当是一个初具城市规模的聚邑。
周
公元前十一世,周人灭商,建立周朝。不久,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大举东征,平定了这次叛乱。征服了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西周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下游,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在今商丘一带建立宋公园。夏邑属宋国地。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宋地,夏邑地改属楚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在夏邑地置栗、祁乡(今杨集一带)两县,均属砀郡。
秦末苛政如虎,因而于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往返攻战,数经夏邑地。在陈建国号张楚后,夏邑地一度隶属张楚。陈胜、吴广失败后,继之而起的有项羽、刘邦等起义军。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军至栗,与项梁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交战,项军败,余战死,朱鸡石逃往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引兵到栗,夺秦刚武候四千余人。又联合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由于八年的战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距夏邑地二百里之定陶汜水南即皇帝位,国号曰汉,史称西汉。初年基本承袭秦制,又在西南部置建平县,治建平城(今马头寺)。栗、祁乡、建平三县皆属沛郡。后于公元前92年(征和元年)封赵敬肃王子乐为栗候,前86年(始元元年)封杜延年为建平侯。前15年(永始二年)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其封地——栗、建平、祁乡皆为侯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往往可以反映某一地的开发程度,夏邑地同时置三个侯国,可见当时夏邑地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
东汉
东汉为对地方行政区划大加整顿,据《东汉会要》云:“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合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栗、祁乡二侯国皆在此时并省。以今县城南郊为界,南部属沛郡之建平侯国,东面划入砀县,北面划入下邑,隶属于梁国。
东汉末年,原监察区之州变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沛郡和梁国皆上属豫州。
三国
公元190年后,各地豪强筑垒立壁相互混斗。时曹操发动曹、夏侯(曹操本姓夏侯)两家的兄弟子侄为骨干,聚众于已吾举兵,既而发掘了葬于砀山的梁孝王刘武墓,得黄金万斤以作军饷。其时,夏邑地又屡遭战祸。220年,曹魏建立后,夏邑属魏国地。据谭其骥《历史地图集》示,夏邑地被柝为南北两部,南部为谯郡之酂县地,北部为梁国之下邑、砀山,皆隶属于豫州。
西晋
公元265年,西晋灭魏,因袭魏制,夏邑地南北两部分属豫州之谯国酂县和梁国之下邑。晋统治者生活腐化,奢侈无度,史称“奢侈之费,胜于天灾”。接着爆发了持续十八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继而中原大乱,豫州刺史祖逖率师渡江,击揖作誓,激励士卒,于公元314年,统军进据于今夏城东北二十五里之谯城,征战大捷“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东晋五胡十六国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推翻西晋,建国号汉,夏邑地为汉国所有。就在这时,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发生混战,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夏邑地陷于多方兵家征战争夺之地。公元319年,刘渊的继承者刘曜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夏邑属于前赵。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夏邑又归羯族之后赵。公元350年,石虎养子冉闵(汉族人)灭后赵,建国魏,夏邑遂为魏所有。次年,冉魏的充、豫、徐、洛归降东晋,夏邑地复为东晋版图。公元352年,鲜卑人慕容儁擒杀冉闵,灭魏建立前燕,更夺晋地,夏邑又归于前燕。同年,羌人姚襄领兵归降东晋,驻军谯城,夏邑一时又归东晋。次年,姚襄叛晋,夏邑地为姚襄占领。不久又为前燕所夺。公元369年,桓温攻燕,夏邑再次归于东晋。公元370年,符坚将王猛率秦军攻燕。灭燕不久,夏邑地即为前秦所得。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东晋谢安、谢玄击败前秦,于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夏邑地再次复归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寺)辖蕲、下邑、己吾三县。公元394年,后秦姚兴先后灭前秦,服西秦,灭后凉,向东扩张,一度据有夏邑地。公元417年,东晋将刘裕军自彭城西进,消灭后秦,最后东晋又收复夏邑地。从公元317年至420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夏邑地历经劫难,先后易手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