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蝙蝠侠》凭借4.1亿美元的票房打破了当时的票房纪录,并赢得年度奥斯卡金像奖艺术指导奖。
被华纳收购后的DC,凭借影视上的优秀表现,成为了当时世界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漫画公司。
第三部《永远的蝙蝠侠》在更换导演后,反响平平褒贬不一。
1997年,华纳上映该系列的第四部电影《蝙蝠侠与罗宾》。
一开始华纳对此片寄予厚望,邀来大帅哥乔治克鲁尼担任主角蝙蝠侠,阿诺施瓦辛格担任反派,演员阵容可谓华丽。
但上映后,该片票贩口碑双扑街,不止成为蝙蝠侠系列电影中的黑历史,更被《时代杂志》评为时代最差电影50部的第一名。
主演乔治克鲁尼事后扬言称不可能有人能演好蝙蝠侠这个角色,甚至在多年之后还劝本阿弗莱克不要接下蝙蝠侠一角。
可见蝙蝠侠的失败给他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留下心理阴影的,不止乔治克鲁尼,还有华纳。
《蝙蝠侠与罗宾》的失利,使得华纳对该系列暂时画了下句号,并多年不敢再碰超级英雄题材电影。
尽管电影最终失利,但不会抹杀前作的成功,超人和蝙蝠侠电影的活跃使得DC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知名的漫画公司,华纳的发行渠道也让DC有所受益。
反观漫威,在DC日渐强大的同时,发行渠道相对有限的漫威却尴尬的陷入财政危机。
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市场的转变。
80-90年代,电视开始走进美国家庭,1993至1996年间,漫画销量下降了70%,数百家漫画零售商破产,漫威娱乐股票大跌。
DC凭借在电影市场的表现,拉升了漫画业务,安稳度过危机。
而漫威则没那么好运。
在时任CEO佩雷尔曼的各种错误策略下,漫威面临破产风险,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借助DC的渠道发行漫画。
为了现金流,佩雷尔曼开始抛售旗下角色改编权,大量漫威角色被出售到各个电影公司。
钢铁侠、绿巨人和纳摩的版权出售给了环球影业;
刀锋战士出售给了新线影业;
X战警出售给了20世纪福克斯;
美国队长、黑豹、黑寡妇、死侍、蚁人、惩罚者、类人体等15个角色被出售到艺匠娱乐,后狮门影业收购了艺匠娱乐,版权也被其所继承;
神奇四侠出售给了康斯坦丁影业,并与20世纪福克斯达成协议合作拍摄;
蜘蛛侠更是早在80年代就被出售,几经转手到了索尼影业。
这些角色版权关系错综复杂,甚至被多次转手。
即便漫威后来开启了版权回收计划,但仍有不少角色版权仍流落在外。
卖儿续命的漫威仍然没逃过破产的结局。
1996年,漫威申请破产,佩雷尔曼被董事会踢出局。
纸媒的衰落在经济过度发达的美国来得特别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