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音区发沙,抖动刺耳,高音偏亮,低音偏低,这三个问题同时出现,说明簧片的角度过高,可轻轻用锐器试着压一压簧舌根部位置,反复调试高度直至找到正常发音的角度,如果调整不过来,那就是他方面的原因。
低音也就是筒音偏低的调整。这里所指的偏低一般不超过30至40个音分,如果超出可能需要更换簧片。最好由专业制作师处理,如果确实找部到专业制作师修理,自己操作一定要小心,不可把簧片弄变形。方法是这样的,如果是葫芦丝的话,小心把主管从葫芦里脱出,把主管上簧舌的尖部用利器试着打薄,注意打磨的方向和部位,切不可心急,每打2-3刀后试一试筒音是否准确,调准后检查簧舌上是否有无毛刺,如果由毛刺,将其清除,然后将主管放入葫芦内固定好。
葫芦丝的构造
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份构成
主管:旋律管,开有多个按音孔。傣族旧式主管上开有六个按音孔(前五后一),适合吹奏傣族民歌小调。现今流行的被称之为传统葫芦丝的主管是从旧式主管改良过来,上面开有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发九个全孔音及八个半孔音(或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还有一个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
簧片:发声部件,安装在竹管一端。簧舌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材料以铜质为主。
附管:辅助(合声)发音管。常见的为一附管发一单(长)音,高音附管。 发主管第五孔音;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两者任选。一般的葫芦丝只有一个高音附管,附管和主管有机的配合可以使音乐更具活力,附管音孔,按住时附管不发音,打开时附管发音。葫芦:葫芦起漏斗作用,气流通过葫芦传递到主管和附管里面。葫芦品种繁多,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形状以亚葫芦为佳。
卡子:的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丝构造上的稳定,使附管与主管牢牢捆在一起。主管尾塞:它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更加圆润。
拆卸功能托: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与竹管有机的结合,竹管牢牢的插入葫芦内,密封、不漏气。由于此托的使用,竹管可以不用粘死在葫芦上,起到随时拆卸,可利于专业人士及对葫芦丝簧片发音原理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进行时时的簧片调整。
葫芦箫与笛子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期间,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由于民族和区域的差别,云南省其它少数民族的葫芦箫,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还是有所差异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常用于吹奏山歌,尤其擅长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曲调中一般长音比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够比较好地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后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改良,这些新型乐器既保持了传统葫芦箫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使葫芦箫这种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走上了舞台,它随着中国音乐家的出访,也登上了世界艺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