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各个方面来看,都是这样。从衣冠南渡,到八姓入闽,就注定了这片土地进入了长期衰败的开始。
长期的动荡,注定了河南人无法拥有积蓄,财富也无法得到传承。
近百年来,从民国时期的中原大战,再到1938年为阻挡日军而决堤的花园口水库洪灾,进而是1942年的严重旱灾,再到解放初期的自然灾害,再到1975年八月的整个黄淮地区的大洪水。这种一次次的彻底性的毁灭打击,不断摧毁着河南人财富积蓄,使得普通的河南人无论在财富,教育,眼界和见识中都发生了断层,无法借助上辈的累积而得到发展,无法在智者的指导下成长,许多人,就这样被剥夺了翻身的机会。
近期,河南卫视一个又一个的节目出彩,看着其中的节目不免五味陈杂,积贫积弱的时候,文化是累赘,而经济发展开来的时候,文化就成了点缀,在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时候,节目已经不是娱乐,不是表演,而是炎黄子孙文化自觉下的感召力,有人看到了自卑和原罪,有人看到了苦难和辉煌,有人看到了华丽和深邃,其实,这是一次次积重后的咆哮,沉压后的奋起,在这条黄河文明延续下来的文脉上奔腾,而文脉上的养分支撑着人们克服困难,再创辉煌,因为,我深爱着这片生我养我,又不得不让我背离的土地。
河南能有今天的成就的确已经很不容易,黄淮四市乃至整个河南都要守着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全国的粮食安全,从而造成一切的发展都要为农业让路,造成了工业无法放开了发展,经济无法得到明显的进步,就注定了无法留住更多的人才。
河南本身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又因为贫穷,造成教育的成果持续流失,大量的人才流往外地。在这两点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河南人能够逆流而上,发愤图强,其中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每当看到老家的孩童开心地在道路上嬉戏,玩耍,内心就不免五味陈杂,他们正在开心玩耍的年纪,不知道将会有怎样的困境等待着他们。一方面想要逃离河南,希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经历自己经历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即使再穷,我的根也深深埋在这里。
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变得最习惯的两个字就是“离别”,就像小时候的父亲常年出去打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父亲这样一个角色。长大后,又换做自己出去打工,在异乡怎么会有归属感?在家乡又没有工作岗位,这一代的孩子同样在缺失着父爱的情况下长大,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