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通了头条号的千粉收益。因为今天早晨,我的粉丝数终于达到了1000人。一个整数,值得纪念。是为记。
从未想过要认真经营自媒体账号,总是待有不有、待做不做,貌似注册很久,其实一直在吃瓜。直到创业被坑,直到久“病”无友,才发现自媒体不只是平台,也是“朋友”;不止是社区,也是“家园”。
有点晚,后知后觉,但还是开始了。感谢您给我机会、给我,也给我了寄托和价值感。
为什么选择旅游?来源于我为什么喜欢旅游。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成长之道,属于理论层面。而在应用层面,我积累了不少的个人心得。
首先,旅游的重点是“旅”而非“游”。“旅”是一种常态,人生来就是旅居人间,终将回归虚无。所以,无论喜不喜欢,人间之旅每个人都在途中,不必刻意强调在哪里或是去哪里。走出心灵,或是触动心灵的空间,都可以叫作“旅游”,而我,每天都在以旅游的心态,发现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美好。用镜头记录下来,就是非常美丽的图片——对于熟悉图片场景的人来说,它是生活;对于不熟悉图片内容的外地网友,它就是诗和远方,是“云游”。
其次,旅游之于人的意义,不是逃离和寻找,而是爱和捕捉。有人说,旅行的意义在于邂逅更好的自己。有人说,旅行的目的是回归陌生,寻找久违的新鲜感。也有人说,旅游可以改变气场,让你从原有的不如意中解脱出来,以全新的气场继续生活。都对,也都不对。因为这些事情不是非旅途莫属,也非旅途本身的内涵,而是添加了主观梦想的附加期望。脚步无法抵达的地方,目光可以;目光无法抵达的地方,心灵可以。我认为,旅游最大的意义,是打开眼界、开阔心胸。在旅途上,很多书本里、媒介上无法展示的人文要素,会简单粗暴地冲击原有认知,告诉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告诉你“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等等。这些认知上的直观体验,是其他任何渠道都无法替代的。如果释迦牟尼不是亲自走出家门去感受人间疾苦,何来万世景仰的佛祖如来呢?
第三、旅游是另一种自我交流,不需要语言,看一眼就心领神会。为什么很多人向往西藏?因为潜意识里有未解之谜,有时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为什么有的人在情绪失控状态下会离家出走?因为冥冥中在寻找另一种交流以安抚受伤的心灵。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网络时代的透明空间,都在潜移默化地疏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有些话,越亲近的人越是说不出口。其实,环境也是。当熟悉的环境不能满足潜意识里的安全感,到陌生的地方走一走,与在网络上同陌生人聊一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旅游可以修正自己的三观。这个不需要多说,当你学会与自然、与建筑、与城市、与历史对话,个人的很多喜怒哀乐,真的变得如尘埃一样渺小。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是一个课题,很大很大的课题,涉及家庭、时间、金钱、工作等等非常沉重的十字架。我要说的是,旅游未必在路上,而是在平常日子里,在你走出家门的每一条路上。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也有记述: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早饭后,我们得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晚饭前,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愿你的旅途格外精彩。
感谢所有人的鼓励和,我将与你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