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对丝袜并非物恋,但是其中是否就一点都不含物恋的成分呢?这个我们不直接的对丝袜讨论,因为对于丝袜能引用的材料太少,讨论将困难重重。我想另辟蹊径,引入一个几乎与丝袜有等同心理含义的事物——足与绣花鞋来讨论。
足恋与绣花鞋
在中国古代,女子的脚是羞于见人之物,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的女子。古代女性的足绝不会轻易示人,只有当女子表达对男子的情欲时才会露与男子,男子看到女子的美足,更是欲火焚身。女子缠足在中国古代也一度盛行,及至清朝末期仍为人们所追崇。缠足的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人家的女儿,而且他们以此为女子高贵的象征。这里引用几首诗表现古人对足的追崇和喜爱。
晚唐着名诗人韩偓所作《香奁集》唐诗描写女足之美日“六寸肤圆光致致”。
《闲情赋》“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谢灵运诗云“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六朝乐府《双行缠》云:“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
李白曾作“越女词”一诗云:“履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女性在缠足后都会穿着小巧而精致的绣花鞋。无疑的女性的足含有很明显的性的含义,缠足后这种性的含义更是极端的扩大化了,而绣花鞋的穿着更是加强足的性的含义。女性缠足后都穿着绣花鞋。以致绣花鞋常成了足的一种替代。有的情况下绣花鞋对男性所产生的性吸引和性满足等于甚至超过了足本省。对于一些极端的个体,对足或者绣花鞋产生了性倒错,就体现出了物恋的性质。
我们引用霭威士在《性爱心理学》中的一段话继续我们的观点:“足恋想象虽属很不正常,其实也无非是一个原始的心理冲动或情感冲动的再度呈现罢了,也许在我们的祖宗中间,这种冲动是相当普遍的,后来在进化的过程里,它退化了或大致被淘汰了,但间或因进化论所称的远祖遗传的关系,或因发育中止的关系,终于在近代生活里再度呈现出来。”
物恋极大部分是因为童年早期的经历产生的,足恋在幼年的生活里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大量的例子可说明,但在这里并不再赘述。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论:足恋现象作为原始的心理或情绪冲动在现代人身上依然存在。基于这个结论,可以得出一个推测,男性对女性的足存在的留恋情感。对于绣花鞋,由于绣花鞋总是与足共同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性对女性足的留恋逐渐转移到绣花鞋上,男性对绣花鞋也产生留恋,而足与绣花鞋是相互正向作用,男性的足恋及对绣花鞋的留恋相互加强。
可以看到绣花鞋之于足的关系正如同丝袜之于腿的关系。可以推断,丝袜对于男性的性吸引力和性满足正是源于男性对于腿的留恋,这种留恋正是来自可能的遗传的心理或情绪冲动或者是同年早期的经历。女性的腿将留恋传递到丝袜,丝袜与腿将留恋(吸引力)相互加强,同绣花鞋与足一样,这种传递的结果可能让丝袜变成女性腿的替代物,而让丝袜产生的吸引力超过腿。到此,基本阐述了为何丝袜会产生性的吸引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裤子没有这样的吸引力?这是因为裤子与女性的腿留恋替代并未建立或者程度很弱,虽然腿紧密相联,但腿藏于裤子之下,如同长裙遮盖三寸金莲,它们是不会发生替代和联接的。
丝袜吸引力的其他原因
现在已经阐述了丝袜得以流行的女性与男性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但是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原因和支持主要原因成立的其他因素,这是有必要进行讨论的。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丝袜流行中其实是很突出的,应该说在流行现象中都很突出。对于一个流行物,并非每一个追逐它的人都是适合他,喜欢他的,但是他们同样在追逐,这无疑是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何丝袜流行范围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令一方面原因当然在于心理,情绪冲动在男性中有广泛的基础。可能导致从众的因素简单说来主要有几个,群体规模、一致性、地位,我们依次来考察一番。群体规模,这个无疑是丝袜流行所具备的,而且丝袜流行程度表现出的是一种增加的趋势。虽然从众影响不一定会随钟情丝袜的人的增长而增加,但肯定的是,很多女性看到如此多的其他女性都钟情于丝袜,自己当然也就按捺不住了。一致性,这点其实是很多流行元素具备的,简单说来,大家都喜欢丝袜,那你能有理由拒绝吗?我们需要保持和今年的流行一致。地位,这点可以看做是一些明星穿着的指导作用,只要对娱乐消息稍加留心,这个问题就不难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