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透明:为什么韩国也会有端午祭呢?
毕旭玲: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不同,唯一相同的大概就是时间,因为汉文化圈的韩、日等国都曾使用中国传统历法。韩国端午祭并非全国性的节日,而是江陵市一地的巫俗祭祀活动,所祭祀的也是当地神灵。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一个月左右,因为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祭祀仪式,且保护较好而被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端午祭既不吃粽子,也不划龙舟,更不祭祀屈原,与中国端午节完全不同。
民俗的未来何去何从
@菜菜: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举办各种主题节,例如端午的龙舟节,把江圈起来收费,真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吗?是不是有点太商业化了?
毕旭玲:你提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民俗文化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如何处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商业开发的关系。这个度实际上是比较难把握的。
保护民俗文化完全靠政府,或者完全靠民众肯定都是不行的,市场必须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部分民俗文化产品可以在商业运作中发展壮大自己,比如很多工艺美术技艺类的非遗项目,这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很多非遗项目就是因为找不到市场没有收入而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但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也是不行的,必须要保持非遗项目本身的特点,才不会在市场中迷失方向,才不会变味。
你所说的龙舟节也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活动是收费还是免费,主要还要看活动的经费来源以及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比如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可能要由门票筹措。但如果收门票的行为引起了当地大多数人的反感,可能就不是一件合适的事情。如何处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商业开发的关系,还是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部门或者地方政府。
@二两米粉: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民俗正慢慢淡去,对于这些民俗,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顺其自然还是加以保护?
毕旭玲:这个问题很好,很值得思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与社会发展相悖的民俗,我们可以任由它消失,比如三寸金莲。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变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民俗产生,旧民俗消亡。如果是民俗文化自身的选择,我们还是尽量尊重。如果是外部原因引起的民俗消亡,对于其中那些特别有价值和意义的民俗事项,我们应该予以保护。保护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首先应该唤起民众的文化记忆,培养民众对民俗事项的感情,然后才能让民俗事项重新回到民众生活中去,这也就是活态保护。
责任编辑:黄雅竹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