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主力的耳机是Fitear的TOGO!334,是一副很老很老的4单元耳机了,当时可以卖到行货过万的价格,如今来听,素质已经不够了,但调音依然非常叫人敬佩,播放音乐的时候,只会将你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人声上,没错,334诠释流行歌曲的时候就是这么极致,甚至为此牺牲了乐器的光泽感,用334听古典是极为悲惨的,毫无空旷感和解析感,但人声就是一副毒器……而强调这种模拟味道十足的调音日系牌子,就是Fitear有,铁三角还不是那个味儿。
某个DIY耳机的调音师跟我聊到,他也觉得非常奇怪,无论是森海塞尔、AKG、索尼还是铁三角,他们的入耳旗舰,一定不是三频均衡的,其实调整出一个三频均衡的耳机并不难,但是三频均衡也就意味着毫无特点,大牌并不会如此调音。因此你去听现在的旗舰,N5005,有着AKG独到的清新味道,索尼IER-Z1R,有着非常非常浓郁的低音听感,森海塞尔IE900更加偏向HD800S的那种中正大气,但你除非在一些小众品牌里,基本是找不到完全均衡的耳机。我听下来也确实如此。
但问题又来了。
DIY耳机店,也根据你喜欢的声音调啊。比如你想要浓郁的人声,贴近耳朵的那种女毒,对于一个精通声电的师傅来说,并不难,你甚至能让他照着某只耳机的声音去调音,甚至可以往大耳的声音去调把声场撑得很开,出不了多少钱,应该就能调出你喜欢的风格。所以,大牌的风格虽然固定,但你确实花不了太多的钱,就能买到类似的声音。
那么就会奇怪了,到底这么高的价格,到底买了什么?
首先,品牌溢价是肯定的。大品牌大都有严重的溢价。随便举例,索尼的IER-M9,五单元动铁,的确索尼的单元是自己开发的,研发的技术含量肯定不低,但台湾厂商达音科的SA6,六单元,从结果来说,这个3800元左右的六单元动铁最少也是M9一个水平级别的,只会更好不会更差,但价格却将近差了一倍……如果你愿意去找一个新出来的品牌,那它可能8单元都卖不到5000块,但根据经验,它的素质不可能输给五单元的绝大多数动铁耳机。
再者就是小众心理。HIFI入耳在这个无线耳机逐步普及的时代,基本就是小众中的小众,受众极少,他们的是极致的声音,奢侈的外表,带来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因此堆单元加钱的这种理念也会轻而易举地接受。你看HIFI品牌耳机,往往不是只出一款十单元耳机,而是给个五单元的型号,六单元的型号,八单元的型号,然后给旗舰安排十单元,各种技术全部用上去……实际上声音可能不会差太多,但溢价却足以翻倍……简单说,就是赚小众人群的钱。就跟以前8848手机一样的,你觉得90%的人都不会买8848,宁可买翻折屏手机的,但10%的老板买了8848,他们就回本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就是二手市场掉价严重。
当年旗舰,什么IE80、SE535那波的,基本现在只能卖500块左右,不值钱,两万多的旗舰,卖掉可能就不剩九千,入耳式耳机的掉价跟品牌本身有关,国产基本是折半掉价的,国际品牌价格维持会好一些,但总体掉价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超高价位的耳机,过个半年十个月,折价严重,外加DIY耳机你可以自己试听一下对比下耳机的素质,还有夸张的品牌溢价,针对小圈子人群的“收割”,你差不多可以感受出,超高价位的入耳式耳机,是不是“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