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中所显示的画面,都是由显卡来进行输出的,因此屏幕上每个像素的填充都得由显卡来进行计算、输出。当画面的分辨率是1024×768时,画面的刷新率要达到24帧/秒,那么显卡在一秒钟内需要处理的像素量就达到了“1024×768×24=18874368”。如果要求画面的刷新率达到50 帧/秒,则数据量一下子提升到了“1024×768×50=39321600”。
FPS与分辨率、显卡处理能力的关系如下:处理能力=分辨率×刷新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玩游戏时,分辨率设置得越大,画面就越不流畅的原因了。码率影响体积,与体积成正比:码率越大,体积越大;码率越小,体积越小。帧率影响画面流畅度,与画面流畅度成正比:帧率越大,画面越流畅;帧率越小,画面越有跳动感。如果码率为变量,则帧率也会影响体积,帧率越高,每秒钟经过的画面越多,需要的码率也越高,体积也越大。分辨率影响图像大小,与图像大小成正比:分辨率越高,图像越大;分辨率越低,图像越小。
看了上面的关系,你会发现,没有提到清晰度的内容,因为清晰度对两个元素有依赖性,需要讨论两种情况的。
首先明确一下“清晰度”的概念:所谓“清晰”,是指画面十分细腻,没有马赛克。并不是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简单说:
在码率一定的情况下,分辨率与清晰度成反比关系:分辨率越高,图像越不清晰,分辨率越低,图像越清晰。在分辨率一定的情况下,码率与清晰度成正比关系,码率越高,图像越清晰;码率越低,图像越不清晰。
但是,事实情况却不是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在码率一定的情况下,分辨率在一定范围内取值都将是清晰的;同样地,在分辨率一定的情况下,码率在一定范围内取值都将是清晰的。
先说说马赛克,根据百度百科:马赛克指现行广为使用的一种图像(视频)处理手段,此手段将影像特定区域的色阶细节劣化并造成色块打乱的效果,因为这种模糊看上去有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便形象的称这种画面为马赛克。我们在视频转换时出现的马赛克是我们不想要的。它的出现是因为码率不够造成的色阶缺失。打个比方(只是比方),源视频相邻10个像素点每个点代表一种颜色,需要10Kbp/s码率,而你只分配了2Kbp/s给它,那么原来的10个颜色就只能留下2个,如果还保持10个像素点的分辨率,那么每就会5个像素点共用一个颜色,出来的效果就是这5个像素点的屏幕区域就一种颜色填充,画面就变得粗糙了。打个比方,我们给予一个视频 8000 kbp/s 的码率,这算是比较高的码率了,它能保证在720*576分辨率下画面上每个像素点都代表一个独立的色块而非从相邻色块渲染而来。在这种8000 kbp/s码率下,我们说只要分辨率小于720*576,画面就是清晰的,因为画面越小,越不需要借助渲染来增加色块。
反过来说,当分辨率限定为352*288(画面大小为720*576的四分之一),此时3000kbp/s码率就可以保证其每个像素点的独立性,那么只要码率高于3000kbp/s,就可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建议参考“常见视频光盘采用算法、标准分辨率及标准帧率(VCD SVCD KVCD DVD KDVD HDVD)”,看源视频和哪个分辨率相近,就用哪个分辨率,这样可以最小程度地对源视频进行渲染。
如果源视频是高清画质,分辨率特别高,高出DVD规格许多,那么,因为DVD规格的最大分辨率就是720*576,不能设置更高,所以,目标分辨率最高只能保持到720*576。前面说了,分辨率不决定清晰度,分辨率一定的情况下,码率要高于某个数值才能保持绝对清楚,因此,如果目标码率太低,出现马赛克的情况很正常。
降低分辨率当然可以解决马赛克的问题,但是会丢失大量细节,在大屏幕电视上播放会因为放大渲染而产生颗粒感。但在小电视上看区别不明显。
不出现或少出现马赛克、同时用较高分辨率保留更多画面细节,其直接结果是占用光盘空间巨大,一张光盘刻录不了多少内容。
这里面的矛盾想起来都令人头疼,别人无法帮你做这个决定,只能由你自己权衡利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