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碧莲峰
(唐)沈彬
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比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诗词赏析:
诗用曲笔,首先二句极颂陶潜、潘岳两位先贤居留之地的美妙。
东晋大诗人陶潜,曾作彭泽县令,在宅旁种植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西晋著名诗人潘岳曾任河阳县令,在县内遍植桃李,谓之“一县花”。前者以“五株柳”的田园风光自赏,后者则以“一县花”的天然景色自得。
第三句诗笔一转,用一问句,转入正题,突出阳朔:它不仅兼具前二者之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末句顺理成章:陶、潘二人还不如碧莲峰里的普通人家呢?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全诗语言平淡,如口头话语,而典故与衬托手法的妙用,使之内蕴丰富,趣味倍增。
碧莲峰是阳朔县城的主峰,位于漓江边,山上树木四时苍翠,从远处看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当微风吹来,江中的莲花倒影,仿佛徐徐绽开,于是“莲峰倒映”便成了阳朔的一大名胜。
碧莲峰周围的亭阁、摩崖、碑刻颇多,与秀美的青山葱茸的绿树融为一体。因其集山水秀色、文化古迹、珍奇赏玩于一体而堪称“阳朔第一峰”。
阳朔
◆ 象鼻山 ◆
诗词赏析:
对于绝句,正因为只有四句,所以语言更要准确精练,而又要形象生动。《象鼻山》这首七绝正是如此。
另外,绝句还要求结构严谨。四句的关系,有点象文章的起、承、转、合。这首七绝,首句以点题“起”,第二句紧承上句,以“吸”紧接“饮”,“承”得好,把这“象鼻”写得动上加动,神采飞扬。
第一、二句突出了这个特写镜头,已属画面完整了,如何写下去呢? 你看,作者由个别推到总体,由表象写到本质。“饶奇骨”,就正是点出了“象鼻”的总体、本质,真可谓“转”得妙! 最后以“不厌多”收束全篇,“合”得自然而又饶有情韵。
这样的严谨结构,诚可谓独运匠心!
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
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