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被收购(被并购好还是收购好)
“我不敢讲一定抄底了,但是我认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抄底)机会还是存在的。”对此贾少谦回应称, 中国企业太勤奋了,中国人对事业的追求是很多国外企业都匪夷所思的。再加上中国的供应链已经非常齐全,借着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趋势,“我想(中企)这么勤勉、这么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不断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能力上提升,有些底是能抄到的,我不敢讲一定是抄底,但一定有机会,而且机会很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家电企业的这一轮海外并购是盲目的,“基本上都跟自己所属产业有较强关联的,或者补充或者一致,不是随随便便为了扩大规模去做。”贾少谦透露,海信本身生产空调,而三电也是做汽车电子、汽车空调的,和海信的产业有很多互补性,而汽车在未来会成为一个消费的主流,这样海信可以利用自己的空调牵头做汽车空调的压缩机。
“2020年、2021年,整个半导体显示行业会有比较多的并购重组的机会,所以我们会积极寻找对公司未来成长有价值的并购标的。”TCL董事长李东生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除了传统的应用之外,近年来,一些新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比如这次疫情使视频交互业务大增,显示产品无论在家用还是商用领域增长的机会增多,这也是他们积极寻找并购机会的最重要原因。
TCL董事长李东生
海外并购新动力
贾少谦表示,以往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是把产能收购当成重要的方面,“相当于建一个工厂”。但现在,收购的目的则是让这个品牌发展下来,让老树开新枝,“是从收购的初心去考虑未来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虑一个产品的制造能力。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几年,中国家电企业的跨国并购逐渐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上游核心部件、核心技术。如海信在2012年、2013年先后对美国两家激光芯片设计公司Archcom、Multiplex进行技术收购,为海信激光电视后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格力在2019年6月宣布出资30亿人民币参与闻泰科技收购荷兰半导体公司安世集团的项目,以加速自身在芯片领域的研发布局。2020年,TCL对JOLED的投资也是为了合作研发喷墨印刷OLED技术。
张剑锋告诉南都记者,此次中国企业“收购潮”开始着重考虑收购方的综合性技术积累,从而实现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比如东芝、日立、夏普等外企家电品牌都是综合性的企业,产业涉及方方面面,而中国企业的优点是专业性比较强。这些具备综合性能力的外企基本上都是既有整机又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的话,我国的家电制造产业就还依然是一个组装型产业。
“目前中国家电市场的机遇是智能化、物联网和5G,中国在这方面走得很前。”张剑锋还表示,收购这些综合性的海外企业可以让中国企业的技术储备加速升级,从而达到整个家庭产品的互联互通。
南都记者获悉,近年来,美的、TCL、海尔等家电厂商逐渐将重心聚焦于“全屋智能”,通过加强人机互动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更新颖的智能家居体验。家电企业们更急迫的已不是吞下一家家企业,强化品牌、开拓市场,而是高效地整合过去并购的一系列技术和资源,将其转化为内生创新发展的动力,让这些品牌和技术适应本土化和全球化生长的同时,更好地刺激市场新内需的增长。
【记者观察】
并购之后中外融合更重要
“海外收购虽然更多的是机遇,但也是挑战。”张剑锋表示, 买完之后怎么办,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 “中外合并” 衔接不好,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影响。
不过,刘步尘认为,中国的海外并购虽然走过岔路,但这几年中国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市场,熟悉了国际化的做法,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熟悉了国际市场上的操作。
“中国企业收购后最关键的是怎么整合资源顺利进行本土化过渡。”张剑锋举例,这不仅涉及文化的冲突,还有怎么和海外团队融合、如何做到国内外市场的平衡。此外,不稳定的海外因素、海外疫情影响,市场能否按照收购的预期进行推进等,都是对中国企业的考验,“各地法律也有差异,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