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带补丁的衣服和鞋子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普遍现象,也是一种极为时髦的衣着。后来,许多青年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艰苦朴素,即使有了新衣服,他们也会在容易磨损的地方缀上几块补丁,以告诉人们:我穿的是旧衣服。
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全国人民都学习的好榜样雷锋,他有新衣服不穿,每一件衣服都会补了若干次以后还继续穿。他有一双袜子,补丁多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在那个时代里,艰苦朴素是人们的本色,没有人会嫌弃穿带补丁的衣服。
我第一次学补衣服是小学四年级,尽管我第一次补的衣服针脚很乱,也不平整且很难看。妈妈在表扬我之后,又拆下来重新缝补。不过,从那以后,我不断地学习补衣服,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会补衣服。记得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我的内衣和袜子还有带补丁——都是我自己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户人家的被褥并不是一人一套,因此会出现两三个人盖一床被的情况。于是,被褥的破损也很快,很多人家不仅衣服鞋子带补丁,被褥带补丁也是常事,缝缝补补过日子是普遍现象,没有人会笑话的。
1968年10月22日我下乡前,妈妈给我准备了一套棉衣和三套单衣及春秋穿的两套内衣。只有一套单衣是妈妈用缝纫机给我新缝制的,另两套单衣和棉衣都是旧衣服,一棉两单的旧衣服都有补丁,有的补丁是妈妈在我临行的前一天亲手缝补的。我之所以对《游子吟》这首诗极有感情,就是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情景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不再穿带补丁的衣服和鞋子了,而且不管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人有多套衣服的是常事。很多人衣服一旦旧了就会扔掉,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穿旧衣服也会被人瞧不起或者被人笑话的。然而,带补丁的衣服,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忘记的。1985年,我在学校参加修房子的劳动,在屋顶上磨破了裤子的臀部,我回家后补了一块补丁照样穿着给学生上课。我当时穿的一双靴子,上面就有我亲自补的不同颜色的补丁。跨过了20世纪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也没有带补丁的衣服了。

有人创编了一个《带补丁衣服》的故事发表在网络上,非常感人。
某个人(笔者将其拟名为李富并对文章予以改编)做生意发了财,非常有钱。有一天,李富在父母家附近遭遇了车祸,车子坏了,衣服破了。他在等待车辆维修的时候,便到父母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走的时候,母亲把西装递给儿子,衣服上破的地方已被妈妈补了一块补丁。看着母亲一夜未睡熬红的眼睛,儿子有些感动,又不以为然,这件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买新的。李富回家后把换衣服的事情忘记了,穿着那件缝了补丁的衣服参加了若干业务谈判,出席了若干个活动。在和一个大客户谈判回家的晚上,他才想起自己的衣服上带补丁,便将衣服扔到家里的垃圾桶里。
第二天早上,来了两个警察,向他通报昨天晚上有绑匪绑架了隔壁一家公司老总的案子。绑匪被擒获后供认:“我们原来是想绑架李富,因为看到他总穿着带补丁的西装,觉得李富不像传说中那么有钱。我看到李富衣服上的补丁和母亲给自己衣服上缝的补丁几乎一样,在想念母亲的情感作用下,我们放弃了李富这个绑架目标,又换了一个绑架目标。”听了警察的话,李富感慨万千,没想到一个补丁竟然救了自己。警察临走的时候问他,“你衣服上的补丁是谁缝的?”
李富说:“是我母亲。”
警察动情地说:“你应该感谢你的母亲。”
这一天,李富和谈成业务的大客户签约。签约后客户问他:“李总,你昨天穿的那件打补丁的西装今天怎么没穿?”
李富不好意思地说:“换下来洗了。”
大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能跟你签约,是因为你身上的补丁。我们从小小的补丁上可以看出,你是个艰苦朴素的人,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