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送服务的,不是来添乱的。”麻醉科宋俊医生建议调整下乡的计划和时间。
于是,医疗队从方便牧民的角度出发,重新制订了下乡方案,决定让巡诊车跟着牧民走,羊群走到哪,就把就诊点开设在哪,真正把温暖和服务送到藏民跟前。
如何给藏区留守妇女体检?这是一直困扰领队张涛的问题。
藏区有“男人不在家,外人不许入户”的传统风俗。为避免引起矛盾与误会,医疗队与驻村干部联系,摸清牧民放牧规律,把下乡时间调整到早上未放牧之前和下午牛羊回圈以后。
最后,医疗队决定分成两组,一组白天跟随羊群行动,主要为放牧的牧民体检;一组早上天不亮出发,在藏民放牧前完成妇女的体检,下午在牛羊回圈后开展牧民体检。医疗队每天往返路程超过300公里,晚上常常在星光的引领下回到居所。
“扎西德勒……突及其……”医疗队在热角三村巡诊完最后一户,已是晚上9时多。村民们热情地围着医疗队,一边问这问那,一边不停用藏语表达着谢意。一位身着传统藏民服装的老奶奶提着一个大布袋,紧紧拉住麻醉科宋俊医生的手,将自家晾晒的牦牛干硬塞在他手上。
“我们山里有狼群,你们夜里赶路太危险了。”扎西顿珠和几位年轻人坚持要开车送医疗队回县城。
43天时间,援藏医疗队总行程5000余公里,巡诊2个乡,体检巡诊300余人,送出约8万余元的常用药品。“扎西德勒……突及其……”这样的感谢词是援藏医疗队听到的最频繁最温暖的祝福。
挑战身体“极限” 争当党员先锋
在一批批医疗队的援建下,日土县人民医院从2011年的一个小卫生所,逐渐发展成为阿里地区的二级乙等医院,但日土县人民医院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急诊、口腔、传染病等学科,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人才培养、设备设施建设还是一片空白。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我愿以残烛之身,为援藏建设发光发热。”今年59岁的马辅安教授在得知日土县人民医院口腔科还是空白时,作为学科权威,不顾家人的劝阻,第一个向咸阳市中心医院党委递交了援藏申请。
“藏区口腔疾病和传染病非常普遍,以往藏民都是乘坐一天两个班次的班车,前往100多公里外的阿里地区治疗,这大大增加了藏民的看病成本,还有可能因此耽搁最佳治疗时机。”马教授和张涛医生作为☆,主动当起了“开路先锋”,决意要增补日土县人民医院的科室空白。
“两人承诺2个月内建成配套齐全、设备完善的口腔科、传染病科两个科室,为医院至少培养2名专科医生。马教授在完善配套设施、带教培训过程中两次晕倒,张涛医生一直吸着氧气协调设备器材,指导现场施工。”日土县人民医院院长李良俊谈起新科室建设中的艰辛,眼里挂满了泪花。
56天,马教授和张涛医生完成了承诺。在口腔科和传染病科建成不满3个月的时间里,1名口腔科、1名传染科医生已能掌握常见疾病的诊疗技能,前来就诊的37名患者也全部治愈出院。
虽然援藏医疗队的☆队伍很小,但是他们却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在“生命禁区”树起了☆先锋队的模范丰碑。
在前往海拔4800米的☆时,援藏医疗队员严重缺氧,头痛难忍,呼吸困难,不得不走三步歇两步,用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身体前行。
雒尧医生在上山途中出现胸口刺痛、体温升高、头晕恶心的高原反应,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大家都建议他先下山,但雒尧以自己是☆为由,坚持继续前行,依靠吸氧和服用药物来暂缓症状。
“我这点小病小痛比起☆的奉献微不足道。”雒尧来到☆稍事休息后,就一边吸着氧一边为☆体检。
离别前,医疗队与☆一起为☆描红,面向☆庄严宣誓。尚云护士长凝望着年轻☆脱皮的脸庞,紧紧握住他们皲裂的双手,忍不住泪流满面。
“明年我们还会来,再来边防看望你们。”医疗队员们语气坚定,眼中是满满的留恋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