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说过事物的两面性,拓本的细微处不能与墨迹相比,但拓本还有一种残缺之美。由于石质的风化、损坏,石刻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石面的缺损造成字迹的残缺,反而引发了人们朦胧的感觉和联想,便给后人留出了想象空间,残缺之美反倒成为拓本一个重要的特点。
![何为墨迹?何为拓本?墨迹、碑拓与帖学、碑学之关系](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3/07/1646588733hdZTQK.jpg)
《东汉三老碑》局部
再,墨迹与碑刻相对,易保存程度不同,墨迹容易损毁。经过漫长岁月及各种天灾人祸,宋代以前的墨迹寥若晨星,偶尔留存几件,也大多成为皇室的藏品,人们只能从经过无数次翻刻的拓本中,得以看到那些古代经典,时间越久,离事实越远。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碑刻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觉得这些石刻未经修饰,更为真实地保存了当时的书写状态。
从墨迹转向拓本,是书法发展一次重大转变,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飞跃。拓本启发人们寻求新的书写节奏,创造新的笔法;那些从未被文人们注意过的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在结构变化上也给后人以许多启示,帖学转碑学,继而走向了碑帖结合的书法之路,开启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书法史的崭新一页。
印刷品算不算墨迹
当今学习书法所临摹的古代经典法帖一般都是用印刷品,印刷品即可印刷墨迹也可以印刷碑拓。通过这些经典,可以直接感受古代书法的魅力,对培养人们感受书法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书法史上那些最重要的书法杰作,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有的是长期陈列,而有的只能轮流展览。故宫不定期举办的古代书画展展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前来参观,由于参观人数众多,要彻夜排队,排上十几个小时才能见到庐山真面目,成了人们的一个文化现象。即便不定期轮换展览也有很多人看不到原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印刷。作为欣赏、临摹的范本,书法爱好者、学习者所需要熟悉的大量杰作,都必须依靠印刷品。
![何为墨迹?何为拓本?墨迹、碑拓与帖学、碑学之关系](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3/07/1646588733jbMU8T.jpg)
书法刻石
20世纪1990年代以来,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普通画册的印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如日本二玄社印刷的书画册质量上乘,收到广大书法学习者的好评。这缘于二玄社是采用原大照相技术采集的数据,采用特殊卬刷方法,还有一种是原大复制,逼真地复制岀墨迹极细微的特征。而随着扫描技术的提高,高清复制品甚至与原作难以分辨,达到这样的高标准是数据采集(高倍数扫描仪)和打印技术的完美结合。
之前人们对书法印刷有个误区,觉得书法作品黑白两色,采用最简单的制版、印刷方式就可以了,因此出现许多粗制滥造的作品集。其实,即使是精印的书法作品,与原作仍然是无法相比的,很多艺术品不能还原原作的精气神。在阅读这些印刷品的时候,必须牢牢记住通过杰作原作所建立的感受,用它来弥补阅读印刷品时的不足。因为印刷品在结构方面受到的损失比较小,在线条的质感方面受到的损失比较大,而书法作品的微妙之处,更多地依赖于线条的质感。
![何为墨迹?何为拓本?墨迹、碑拓与帖学、碑学之关系](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3/07/1646588734ALHd6D.jpg)
印刷品:书法法帖
今天,出版的书法作品法帖种繁多,但质量差别很大。一件重要的作品往往会有几种不同出版社的印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印刷质量的高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碑拓版本的问题,和照相技术问题所导致,所以购买书法法帖还要看看是哪个版本。当然,最好不过是原作,全国各大博物馆举办书画展,一定不要放过观赏杰作原作的机会,现在这类展览越来越多,常见的有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都推出过古代书法展,件件是经典。学习书法除了临摹还要多读帖,一定要拥有一些经典杰作精印本,随时翻阅,置身于书法世界,浸淫中国书法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