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全聚德,就让人想起烤鸭;想起全聚德烤鸭,有人就垂涎欲滴。国内外的游客来到北京都要品尝一下全聚德烤鸭,并对其赞扬有加:“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有的游客临走之时,还要买上几只烤鸭,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人员也曾光临过全聚德,并不吝赞美之词地表达对全聚德烤鸭的喜爱,足见全聚德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历经百年沧桑老店,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全聚德,中华著名老字号,被称为“中华第一吃”,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始人杨寿山,字全仁,河北省冀县杨家寨人。杨寿山刚从河北来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生鸭买卖,深谙贩鸭之道,生意做得非常红火,再加上他过日子省吃俭用,积攒了不少银两。杨寿山每次出摊时,都会路经一家干果铺,名叫“德聚全”。这间铺子地理位置优越,招牌也醒目,本应门庭若市,生意红火,但其生意却不好,很少有人光顾。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经营状况更是不佳,近乎倒闭关张。精明的杨寿山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便拿出贩卖鸡鸭这几年的积蓄,盘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我们都知道,以前的钱庄、商店、客栈、商行等都会有自己的字号,杨寿山有了店铺之后,也想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字号,考虑半天也没有个定论,便请了一个风水先生前来商议,看看先生有没有什么高见。风水先生来到店铺中,在铺中转了两圈,对店铺的风水走向是大赞,并告诉杨寿山如果把旧字号“德聚全”倒过来,起名“全聚德”,除其先前晦气,前程将不可限量,生意必将红火。杨寿山听后非常满意,便把店铺名定为“全聚德”。后来请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
“全聚德”闪光的金匾,一挂就是百余年,细心的朋友会有疑问,怎么匾额上的“全聚德”之“德”字少一笔横呢?
有人说杨寿山创店之时,为了让大家齐心协力把店铺的生意做大,故意让秀才钱子龙少写一笔,寓意大家心上不能安一把刀,要安心干活。还有人说是钱子龙笔误,杨寿山把秀才请来后,便好菜好酒款待,谁知这秀才不胜酒力,写字时精神恍惚,漏写了一笔。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无从考证。
其实,“德”字在古代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这一横,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在唐宋元明清一些书法家的笔迹中印证这一点,北宋真宗年间铸造的货币“景德通宝”的“德”字就没有横,而明宣宗年间铸造的货币“宣德通宝”的“德”字就有横。可见,“德”字有没有一横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全聚德为了还原匾额的原貌,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全聚德”中的“德”字少一横。
全聚德在杨寿山的精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正是验了风水先生的那句话。为了让生意更加兴隆,杨寿山花重金把在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姓孙的老师傅请到全聚德,孙师傅对挂炉做了一些改进,烤出的鸭子不仅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而且皮脆肉嫩、鲜美酥香,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