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菊花也是情有独钟,这种原本很普通的花,可是到了诗歌中,成为了精神象征,所代表的是君子品德。这也是人们之所以会喜欢菊花的原因,首先花期就不一样,不是在春天开花,而是选择百花凋谢后的秋天;其次菊花不会凋谢,即使是枯萎了,也紧紧地抱在一起;最后菊花的清香优雅,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菊花名声在外,与梅花、兰花、竹子齐名,被人们称为君子之花。

古诗里就有很多的咏菊诗名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晋山水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里面就有这样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正是借用菊花来表达。而陶渊明本人也是偏爱菊花,一生爱菊,诗歌里面也是处处能够看到菊花。
南宋诗人郑思肖也写过一首很经典的咏菊诗《寒菊》,这首诗也是宋诗最后的压卷之作,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但是每一句都充满诗情画意,另外诗人也是借用菊花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虽然当时南宋成为了历史,可作为前朝遗老,他坚守了自我,告诉了世人,他不可能为元朝服务,他要像菊花一样,即使是枯萎了,那也是要紧紧地抱在一起,不会被其它的事物所左右。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七言绝句,整首诗没有意境高远,开篇的两句写了菊花生长的地方,还有菊花身上的独特性,每当百花凋谢之后,菊花才会在风中尽情绽放,这个时候菊花不与任何的花争艳,独立于篱笆边,没有别的花作为衬托,但是菊花依旧冰清玉洁。最后两句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菊花宁可在枝头抱香而死,也不会被北风吹落。在这里看似写菊花,也是表达出了诗人的态度,告诉了世人,他是不可能去为元朝服务。

那这首诗其实是化用了另一位南宋才女朱淑真的《黄花》中的诗意,这首诗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通篇情感细腻,写得也是很伤感。而郑思肖正是读了这首诗很喜欢,于是把这首诗意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写出了新意,成为了另一首新的经典。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我们从这首诗中是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尽管朱淑真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悲剧命运,但是郑思肖更多的还是家国情怀,人生处处不如意,一个有作为的诗人,见证了南宋的灭亡,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他的诗作中,更多的还是家国之痛,同时也是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无论开出多么优厚的条件,那都是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就是诗人最伟大的一个地方。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忆翁,公元1241年生于福建,此时的南宋早已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对于诗人来说,他始终是坚守自我,后来南宋灭亡后,漂泊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的他悲痛欲绝,写下了无数感人的凄美之作。那么在这首《寒菊》一诗中,正是写尽了人生的悲痛之苦,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