嬲是什么意思(合卺之欢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偈(jì):偈子,和尚吟唱的词句,类似于诗。
趼(jiǎn):手脚上因长期摩擦而生成的角质化硬皮组织,现在也可写作“茧”。
膙(jiǎng):膙子,同“趼”意思一样。
豇(jiāng):豇豆。你可能常吃,但你未必会写这个字。
铰(jiǎo):用剪刀剪断。如“你去把这封条铰开。”
卺(jǐn):古人结婚时用的一种酒器。常组词“合卺”,类似现代婚礼的成婚仪式。
缙(jìn):缙绅(shēn),古代指做官的人。如“缙绅之家”。
阄(jiū):新华字典上的解释让我很无奈——“抓阄时用的纸团”……
鬏(jiū):鬏儿,头发盘成的结,也可指类似样子的东西,口语常用。
孑(jié):孤单的意思,如“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另外蚊子的幼虫叫作“孑孓”。
皲(jūn):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也可写作“龟裂”,发音是一样的。
颏(kē):下巴颏,就是下巴,口语常用的字。
剋(kēi):打人或者严厉地训斥。如“狠狠剋了他一顿。”同学们不要再说“K人”了,这是咱们中国话。
剌(lá):划破,割开。如“用刀剌了一道口子。”注意可不是“刺”。
琅(láng):琅琅,拟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常说的“琅琅读书声”就是这个字。
尥(liào):尥蹶子,骡马等牲口跳起来用后脚踢的动作。
趔(liè):趔趄(qie),走路不稳,身体歪斜要摔倒的样子。如“我一趔趄,差点掉沟里。”
〇(líng):就是数字零,汉字也是有这个圆圈的。
囹(líng):囹圄(yǔ),古代指监狱,如“身陷囹圄”。
馏(liū):一种烹调方法,炒的时候掺入淀粉,如“馏肉片”,不过现在也可用“溜”代替。
蹓(liū):悄悄走开,如“蹓走了”,“开蹓了”。注意这个字和“溜”不通用,写“溜走”就错了。
遛(liù):牵着牲口或宠物慢慢走,如“遛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绺(liǔ):成束的理顺的丝状物体,如“额前垂下一绺头发”。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下去,如“用手捋了捋胡子”。
袂(mèi):衣服袖子,常说“联袂出演”,即是一起出演。
囝(nān):和“囡”的发音和含义都完全一样,指小孩子,两字通用不分男女的。
攮(nǎng):攮子,就是短刃、匕首。也可作动词,用攮子刺的意思。
齉(nàng):鼻子堵住,发音不清,如“齉鼻儿”。
淖(nào):烂泥的意思,常组词“泥淖”。 廿(niàn):数量词,二十。日历上能看到这个字,24即为“廿四”。
嬲(niǎo):意思是戏弄,纠缠。二男一女,很生动的一个字吧……
苶(nié):发呆,精神萎靡的样子。如“苶呆呆发愣”。
佞(nìng):巧言谄媚,溜须拍马,一般形容奸臣为佞臣,如“君昏臣佞”。
掱(pá):掱手,就是小偷,现在普遍用“扒手”替代了。现在知道啥是“三只手”了吧。
簰(pái):竹簰,就是竹筏子,现在也可写作“竹排”。
胖(pán):多音字,它的第二个发音就是这个,意思为舒适安泰,如“心宽体胖”,不要误会了这个词的意思,它跟胖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蟠(pán):意思是屈曲环绕,有个成语“虎踞龙蟠”,切不可写成“龙盘”。
襻(pàn):口语常用,必须加儿化音,指中式服装上套纽扣的那个套,如“疙瘩襻儿”。
耪(pǎng):耪地,即用锄头松土。如果听过传统相声《树没叶》就应该记得这个字:“今天没有事儿喽,前去耪耪地喽……”
脬(pāo):尿(suī)脬,俗语,即膀胱。(正在吃饭的请自觉跳过)也可做量词,形容排泄物,如“撒了一脬尿”“地上有脬屎”写成“泡”可就错了-_-!
苤(piě):苤蓝,一种蔬菜,学名为球茎甘蓝。这个字你应该很陌生,但发音应该很熟悉吧。注意“蓝”是轻声。对,就是那种吃起来类似萝卜的东西。
鲆(píng):鲆鱼,别说你不认识,就是“平鱼”啦,不过正确写法就是“鲆鱼”。
鄱(pó):鄱阳湖,这个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只是注意,发音同“婆”而不是“博”。
潽(pū):液体沸腾而溢出容器。如“牛奶煮潽了。”
瓩(qiānwǎ):一个不可思议的字,唯一被《新华字典》收录的两音节汉字。意思很直白,就是功的单位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