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看起来很有前景难度也低,问题是用生活垃圾做的有机肥成本怎么也大几百块钱一吨,而且有机肥肥效远比化肥低,价格又比化肥贵得多,施有机肥又麻烦,无害化工艺又难,让农民伯伯用有机肥,估计得是高端大气的“有机食品”才用得起……
挑挑拣拣,这咋办?“厂家做个预处理不就完了!”
笔者曾有幸走访我国两家工艺较为完备的垃圾系统处理厂家。一家主要技术路线是做再生油,固体残余物减量化后烧结制砖。该厂为了保证再生油工艺能够顺利进行,在总占地面积两千多平米的厂房中,有近1/3的面积用于前端分拣装置,整个分拣系统高度近10米。即使如此,再生油装置仍经常因为分拣漏进塑料袋、螺丝钉等而卡住停机。
另一家主要技术路线是用绝热发酵技术制备天然气,固体残余物做园艺用土种树。对于发酵原料的保证方式很简单:只收厨余垃圾。而且,两家厂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支持,譬如砖和园艺用土优先采购,开辟天然气车辆专线等等。
即使是简单粗暴的焚烧发电,也对于进料有着一定的要求,如垃圾中的可燃质含量、低位发热值和含水率等。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成分占30%以上,低位发热值在3350kJ/kg以上,含水率在50%以下,才能够自燃焚烧。但在此条件下焚烧垃圾,无法满足炉膛内烟气850℃/2S的要求。生活垃圾低位发热值在6280kJ/kg以上,可以稳定燃烧,不但可以满足炉膛内烟气850℃、滞留2秒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满足工质发电的需要,有效利用能源。垃圾前端分类没有做好,热值过低,不仅需要添加煤炭或者柴油等做助燃燃料,而且燃烧不充分将导致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物质。
由此可见,前端大包大揽的垃圾收集方案,只是把分类工作转移到了后端处理单位,加重了后端处理单位的各种负担,也影响了后端单位处理工作的经济性和广泛适用性,严重影响着垃圾资源化道路的探索和开展。
上海早在2002年提出的垃圾分类方案中,就明确有“可焚烧/不可焚烧”、“可堆肥/不可堆肥”的划分,就是为了减轻后端的分类压力。
在其他城市的垃圾资源化试水中,如何完成前端垃圾分拣,同样是老大难问题。企业自行安排人力物力进行分拣,看似简单易行,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居民时间难以协调、运力调配不够经济的问题。对于人口规模较小,或是由于当地生活习惯、饮食风俗等导致某类垃圾资源不满足规模化处理要求的地区,仅前端分拣就可能需要相当的政府补贴支持。
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行分拣,缺乏公信力支撑,居民的配合往往不是很积极,实际施行过程中,还是要依靠政府的公信力买单。如前述绝热发酵制备天然气的厂家,就是由政府出面安排环卫车辆,统一收集厨余垃圾用于垃圾处理。
那么,老牌发达国家们有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道路呢?
笔者又有幸,几年前曾在鹰酱的华盛顿特区的郊区生活过一段时间。该地区的垃圾分类规定很简单:每周三干垃圾,周四湿垃圾,居民在自己家里备好分类垃圾桶和对应的垃圾袋(重要!否则不收!),周三把透明的干垃圾袋放在房门口,周四把黑色的湿垃圾袋放在房门口,垃圾车按时上门收取。倘若当天忘了,那就只能在家里多放一个星期了。因此,家家户户厨房里都配备了餐厨垃圾处理器,处理完自动装进黑色垃圾袋。
这如果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仁兄来美国,就没有物业小姐姐可以给你耍威风喽。
但是感觉鹰酱贵为灯塔,这个分类方式还是不够智能自动啊,有没有那种不用袋子装,在家里顺手一扔就可以“嗖”地一下自动化处理的方式呢?
还真有。
笔者又双叒叕有幸……去参观过瑞典智慧城市标杆哈马碧(Hammarby)生态城。该城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真空压缩垃圾清运的技术,在约2公里见方的网格区间建设中继站,管路通进各个公寓房间里,垃圾可以通过中继站的压缩动力“嗖”地一下子送到中继站压成Wall-E里一样的方块。
很高级吧?前提是同样只能放餐厨垃圾,不许扔电池啊什么的,而且……贵……而且你必须建小区的时候就把这个系统建好,那魔都作为一座已经有两千多万人的超级大都市,已经建的这么多小区咋办啊?
所以说,魔都从2000年提出垃圾分类概念,到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确定的四类垃圾分类“灵魂拷问”,在笔者看来,是政府采取的一种快刀斩乱麻,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