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1
感染
急性或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急性风湿热)。
2
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有机磷中毒。
3
疾病
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
生理性
参见“白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中毒损伤及药物
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及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
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
皮肤病
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等。
4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结肠炎、红斑、类风湿关节炎及药物等超敏反应等。
2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
主要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
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及放射性损伤及T 、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的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增多
1
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
血液病及其它
单核细胞白血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者可以共同反应贫血的类型。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MCV、MCH、MCHC数值均显著减少,最后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MCV、MCH数值均升高,最后诊断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