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洁净实验小鼠有效的候选药物在他们的实验“脏”鼠上无效。这个信息值得业界反思。本君不禁有个疑问,到底多“脏”的动物才适合药物实验呢?估计这个就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吧。
图片来源:Gosia Herba / Nature
本君听过不少从事抗炎免疫相关药物研究的老师抱怨国内饲养环境不行,不出药效,在国外做就没问题,细胞实验机制研究的数据几乎完美了,怎么动物实验就无效呢?当时觉得,他们这个领域真不好做,实验条件太苛刻了,毕竟SPF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房资源有限。不出数据发不了高分文章固然是谁都不想的,现在换个角度想想,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样的化合物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去进行药物开发了(囧,感觉有点得罪人,有点怕怕,不要对号入座啊~~)。也许有朝一日更贴近人类生活环境的“脏”鼠被用于新药研发,不知道那时京津冀地区的野生老鼠会不会被指定为呼吸系统候选新药申报临床试验的必备动物模型。
图片来源:Laurent Geslin / naturepl.com / Nature
在本君看来,现代药物科学研究更应该很好的尊重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正如临床上许多药效惊奇、历久弥新的神奇小分子药物大多来自天然产物一样,当药效药理的评价模型生长环境更接近人类生存环境时会不会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毕竟你我都不曾生活在洁净房中。道法自然,这个古老而朴素的中国哲学思想也许在药物研发中也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