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直白的理解这两对审美词组,就是:好看的与不好看的、看得上的与看不上的。



这种对照性在各个领域都有展现。就像同样是探讨人性的影视作品,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场景切入,也可以从更细微的生活琐事切入。前者往往更宏观浪漫,后者则更具微妙的世俗烟火气,雅俗仅仅是个人喜好,真正区分出高低的则是故事内容本身而不是呈现方式。

《走出非洲》 | 《灰猴》
就氧叔的审美观点来看,之所以认为美丑雅俗充满主观性,正因为它们是站在个人立场中、基于自身人性喜恶的延伸。
就像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更倾向于喜欢自己高阶版本的脸与风格一样,这是十分寻常的现象。
也因此,美丑雅俗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具备相对的主观性。

一个审美降级的大动作 | 反过来看也是向自己高阶版进击的努力
那么,土在审美对照关键词组中处于什么位置?
氧叔想抛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一起探讨,那就是美丑是主观的,但土是客观的。
土更像是明明想要追求流行风格,但在任何一种风格下都没达标的结果。俗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类似好嫁风与阿依莲风的对比,前者是一种现象,后者是一种风格。

好嫁风马蓉 | 日系阿依莲风八木亚里纱
如果一个人不热衷于流行时尚,TA的状态不会土,因为TA没有把自己置于一个有模板规则的美学体系中。
包括那些比大多数人更懂美的美学大师,看起来并不是大众流行审美推崇的样子,他们更看重自己认可的美感状态。

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被说土比被说丑更让人破防。
因为“丑”可能源于一种风格对另一种风格的不理解,是抒发观点时比较激烈的情绪化表达。但“土”却更像是所有风格都无法认同的存在,是费尽心机却达不到平均线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