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至10月9日。
展览通过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系统反映了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7月11日,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展览在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完成。它是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活动的旗舰项目,也是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
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自疫情以后第一个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展览。503件文物在这一特殊时期漂洋过海,体现的也正是中意两国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
观众之所以能看到这些远道而来的文物,很重要的原因,是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信任——他们同意视频点交。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尝试视频点交。
意大利方并没有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和现场点交布展,一切都在线上进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助视频会议平台与对方连线,双方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共同检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馆人员的指导下,把珍贵的文物摆放到展台上,并进行加固。
双方有6个小时时差,中国国家博物馆配合意大利方,每天从下午3点至半夜12点进行点交工作,为期整整八天。
策展助理何书铱全程参与了点交。她能深刻感到,意大利同行珍视他们的文物。其中一张棺床是阿布鲁佐弗里杰别墅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们将部件一样样拆下来,装箱运来中国,附上了十几段录像,展示如何安装;而中方安装时,也要将每一个步骤录制给他们,确保能顺利展出。
展览中的伽拉太人(凯尔特人)和希腊诸神战斗场景雕饰残件,每一片浮雕运来时都是分开的,中方要按照对方提供的示意图,一点点将残件排布好,并根据原有的钉口,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把雕饰拧上配套的展台,再用和文物颜色相近的材质遮盖钉口。
在点交过程中,国博文保院的修复人员也一直在场,他们及时发现了文物运输过程中的一些破损和脱落,积极找到了解决方案。
潘晴记得,一件公元前1世纪的双涡旋柄高脚杯形酒缸的杯柄在运输途中断裂了。杯柄本就被修复过,已经十分脆弱,但它又是这件文物的亮点之一。它还能继续展出吗?经过沟通,借出方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修复人员用可逆方式进行修复。于是,这一漂亮的雪花石酒缸,最终得以和我国观众见面。
当文物回到意大利的时候,还会多一些东西——中方制作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