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沿线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运河沿线的四大名塔——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就是其中的瑰宝,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而且见证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的繁荣。
1

通州燃灯塔:位于通州北城,中国大运河最北端,又被称为燃灯佛舍利塔。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通州燃灯塔又被民间称为镇水塔,意在防止洪水泛滥威胁运河和保护两岸人民免遭水灾。“一枝塔影认通州”“支柱幽燕天半壁”,这是清代两位著名诗人描绘燃灯塔的诗句,前句描写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景象,后句记述古塔景致最美,可作古城通州象征的神韵,因此使此塔享誉中华。
2

临清舍利塔:位于临清市城北卫运河东岸,有着380余年历史,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其为楼阁式,通体近垂直,仿木结构,刹顶呈将军盔形,基座八面,每面长4.9米,底面积为186平方米,其空间面积可达7000平方米,外檐为砖木结构。临清舍利塔是真正与明清运河相伴生的建筑,它见证了明清时期临清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年的繁华早已经远去,但是临清舍利塔仍然固守着这片土地,仿佛仍然在追忆当年的繁荣。
3

扬州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湾旁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 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其为砖砌塔身,高40米,塔下运河是鉴真东渡解缆入江之地。登顶可南望大江,北眺蜀冈,绿杨城郭尽收眼底。明万历十年,知府虞德晔建塔,僧人镇存募化三年资财得以建成,当时的扬州按察御使邵公题为“文峰塔”,取“文风昌盛, 文脉顺达”之意。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阁式定塔,塔身红木青瓦,下为破石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二室七层为挑廊做法,塔项为八角攒尖屋项,通44.75 米。古塔庄严厚重,成为古运河畔的显著标志。塔上的灯龛,也起到航标的作用,明清粮船盐艘多从塔前来往,帆樯林立,盛极一时, 此河湾遂称宝塔湾。明朝大才子王世贞作《文峰塔记》,后多位文人登塔留作赞颂此塔,“拔地浮图蘸水涯,借来天笔焕文葩。瓣珠不必三王子,已见云升五斗霞。”“前有王郎后桑豸,谁与文字争厅雄。九峰砚池塔作笔,康乾南幸六龙出。”“文峰之塔再落成,洞开窗牖生光明。护诃全仗威神力,不使波旬动火惊。”文峰塔在清康熙七年(1668 年)的大地震中塔项遭到损坏,第二年再次修建。历史上,文峰塔先后经历过四次大修。
4

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钱弘椒舍园造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并建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建塔外木结构。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是取天、地、东、南、西、北六方以显示其广阔的含义,即“天地四方”之意。塔有七面八级,高59.89 米,雄伟壮丽。登塔俯瞰,钱塘风光尽收眼底。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 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现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华古塔苑。 走进塔苑,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 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