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意见》明确,要尊重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突出乡村民宿特色,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注重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互动,鼓励乡村民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胡阳认为,以特色文化赋能,是乡村民宿提升软实力、破解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乡村民宿要有故事有情感,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挖掘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人文历史文化,保留当地的建筑、餐饮、民俗等特色。”胡阳说。
农民致富好帮手
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18个新职业,其中“民宿管家”位列其中。“随着乡村民宿的逐渐壮大,对民宿经营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日益提升,这既包括服务水平、服务标准的提升,也包括经营管理、文旅知识贮备等能力的提升。”张致宁表示。
乡村民宿除了满足消费者乡村旅游的需求,还带动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以及人才向乡村汇聚,改变着农村产业落后、年轻人外流、房屋空置等现象。此次《意见》明确,在尊重农民意愿并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注册公司、组建合作社、村民入股等方式整村连片发展乡村民宿。
龙文军认为,乡村民宿带动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闲置农宅的财产性收入。农民可以自己经营乡村民宿,可以入股经营,也可以合伙经营,无论哪种,必须保证农民的这部分固定收入;二是农民参与乡村民宿管理和服务的工资性收入;三是由于乡村民宿带来游客,农民生产的工艺品和土特产等成为游客的伴手礼,由此带来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乡村民宿发展亟需相关从业人才。目前,乡村民宿的从业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虽有纯朴和热情,但大多不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其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民宿的运营。有关专家表示,应尽快加大乡村民宿人才的培训力度,才能助力乡村民宿更高质量发展,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