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们不再花心思规划景区项目,只要抓住流量密码,外加疯狂营销,似乎就能吸引到足够的客流。
游客越来越丧失了主动的选择权,无论去哪里旅行,都宛如鬼打墙一般,“站在陌生的地点,望着熟悉的风景”。
“旅游7天,走了4趟不同景点的玻璃栈道,不是喜欢,而是没得选。”
当人们习惯了旅游之前先上网搜攻略,习惯了跟着网红攻略完成打卡,分享打卡记录收获点赞……一切旅游的心情和意义,似乎都变得网红化。
“猎奇”“惊险”“刺激”的流量密码捆绑着只想赚钱的景区商家,也捆绑着我们每个人想旅游的心。
曾经的旅行讲述的是在路上,看沿途的风景。
如今的旅行变成了套在安全衣里,挑战心跳的刺激。
打卡点层出不穷,刺激项目不断翻新,我们忽略了旅游的心情,也忽略了“高空杂技”的安全隐患。
冒着生命危险,站上玻璃栈道和悬崖秋千,就算能够安全完成项目,结束后是“心有余悸”还是“愉悦解压”,也还是未知数。
况且,即使有无数次“有惊无险”的幸运,也不能消除一次事故带给我们的伤害。
踏上旅途的游客们,期待的或许从来不只是肾上腺素的飙升和心跳加速的刺激。
而旅游的美妙,也绝不仅仅存在于悬崖之巅,而是存在于每位游客的心里。
来源: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