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岁的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刘钰淇正值期中季。11月1日晚上,刘钰淇决定从繁重的课业中暂时抽离出来。她看到社交媒体上许多朋友都发布了自己做的“小狗”,也做了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狗,名叫“奇奇”。
刘钰淇的“小狗奇奇”。受访者供图
奇奇“出生”后,刘钰淇感到心情突然好了很多。“原本在期中季是很崩溃的,事情太多了。但做完这只小狗,我就觉得很开心。”
大学生的“迷惑行为”?学生称可缓解学习压力
对于制作和饲养“纸盒狗”的原因,有人表示是为了释放学业和生活压力,也有学生认为“遛狗”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社交。
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孙令桐对澎湃新闻表示,她在11月7日晚上制作了20只纸盒小狗,做成了“小狗集市”,在校园里免费发放。她坦言,“小狗集市”让她感到解压。
孙玲桐制作的“小狗集市”。受访者供图
孙令桐很喜欢小狗。最近,她看到大学生“养狗”走红,觉得很可爱。在简单尝试后发现操作不难,甚至可以低成本批量生产。“最近同学们学习压力都很大,我就想能不能做些有趣的事情,给大家的生活多一些色彩。”
孙令桐利用A4纸、双面胶和水彩笔做了20只纸盒小狗,又用废弃的快递纸箱做了简易“狗窝”,整个制作过程花了4个小时。晚上,她把这窝“小狗”放到了学校逸夫楼楼下。“看到大家原本都面无表情,走过看到后都笑了出来,有的同学还掏出手机拍照,轻轻拿走一只小狗。简单的折纸能给疲惫一天的同学带来快乐,让我觉得超开心!”
除此之外,她表示制作“小狗集市”的手工过程本身也很放松。“最近自己比较焦虑,通过做手工能帮我解压。制作时不需要思考,只要集中注意力去剪纸、粘贴,最后看着20只小狗排排站在那很有成就感。”
专家:“纸盒狗”具有社交属性和陪伴功能
“宿舍养狗”在社交媒体走红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制作、讨论,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一些网友认为这是废物利用和放松心情的好方式,也有一些人表示难以理解大学生群体这样的“幼稚行为”。
对此,杨艳杰表示,目前高校的“宿舍养狗热”实际上是年轻人一种自我排解的方式,“纸盒狗”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解压神器”。她提到,大学生正值富有活力、渴望社交的年纪。疫情之下,在外部社交环境受限的情况下,他们会转向自身寻求排解情绪的途径。“人类是需要社会化的,当外界社会化环境受限之后,人们往往会从自己身上找乐子。”
杨艳杰认为,当代年轻人面对来自学业、就业及社会各方面压力时,往往需要陪伴。这种陪伴的角色可以由动物来充当。 “大学宿舍是不允许饲养宠物的,大学生们做出了“纸盒狗”,对废品进行了形象再造,也把原本冰冷的物体赋予了灵魂,把想象付诸在没有生命的事物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