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本草纲目拾遗》载:
有紫、白二种,紫者入血分,白者入气分,茎有刺,叶如月季而多锯齿,高者三四尺,其花色紫,入药用花瓣,勿见火。
---《本草用法研究》:
疏气滞,解肝郁,行瘀和血,调中开胃。
---《本草正义前集》:
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和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怠无甚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记载: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
性状特征
本品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0.7~1.5cm。
■ 残留花梗上被细柔毛,花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
■ 萼片,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有细柔毛;
■ 花瓣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呈覆瓦状排列,紫红色,有的黄棕色;
■ 雄蕊多数,黄褐色;
■ 花柱多数,柱头在花托口集成头状,略突出,短于雄蕊;
■ 体轻,质脆;
■ 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
现代研究
玫瑰花中化学成分很多,据报道有百余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有挥发油、黄酮、多糖、酚酸等。
挥发油是玫瑰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主要包括醇类、酯类、萜类、酮类及玫瑰醚、甲基丁香酚、丁香酚等。
除含挥发油及黄酮外,玫瑰花中还含酚酸、多糖、色素、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玫瑰花具有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抑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