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砸出来的花怎么养护
如果不愿意花钱,那仪式感就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吗?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好像是建立在妈妈的心灵手巧上来的,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就是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系的,比如“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的大饼卷鸡蛋”,再比如八月十五的月饼和丰盛的大餐,春节的红包,二月二摊煎饼等等。
其实说到底也是和钱有关系,改善生活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条件好点,多花钱改善,条件差的,就通过少花钱弄花样改善,仪式感还是很有必要的,它成了我们心灵的港湾。
可是现在一些学校给的仪式感,有点过火了,港湾没感觉,有点海啸的味道。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老师说校服不好看,在特殊节日还是穿班服,孩子没多大,班服好几套了,便宜的几十元,贵的上百元,家庭条件差点的,都觉得烧心。
邻居家儿子上四年级,前段时间学校搞“游戏节”,有个变装环节,班级定的服装总价三百多,妈妈就没有给儿子买,因为觉得不值,花三百块穿一天,就是浪费。可是没准备好,孩子又在班级里很突出,这让她觉得特别难受。
仪式感适可而止,不要让孩子形成攀比的心态
这种单纯靠花钱砸出来的仪式感,真没有必要提倡,真正能够温暖人心的仪式感,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对孩子来说,一种特别,一种改变,忙于工作的父母突然停下来,为了庆祝某个节日,就能建立起内心强大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能够真正走入孩子内心的。
仪式感应该是父母给的,而不是老师给的。
负责任的老师,对孩子们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们在特殊的节日进行表达,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但是为了所谓的“仪式感”,让家长单独筹备,只为“让孩子开心”,少了会会让孩子记忆深刻,比如六一儿童节,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共同打造的美好世界,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而频繁地让家长凑钱,只为了好看而装点,其实对孩子不会产生多少正面的影响,如果把控不好,还容易让孩子产生攀比的心态。
这就得不偿失了。
大环境不是某个家长营造出来的,而是所有家长和老师共同营造出来的,还是希望净化学校环境,多为孩子们做实事,减少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吧。运动会开幕式,就让孩子们穿着校服,走个过场,更有青春感,更能深深印刻在孩子内心深处,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其中的魔力过来人都懂,关键是这个年龄段的这群人,是彼此青春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