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袍大花蕙兰花怎么养殖
明朝诗人陈仲溱形容荔枝是“果中称异品,色味世间无。遇夏香尤盛,经冬叶不枯。”还拿其他水果作比较:“杨梅真作仆,龙眼合为奴。”意思是别说杨梅,它只能作你的臣仆,不提龙眼,它只配是你的家奴。
李时珍以古代最权威的药学家、美食家的尊贵身份,也在《本草纲目》中一锤定音:“果品以荔枝为贵”;丘逢甲更赞曰:“紫琼肤孕碧摇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
九 最“讲政治”的水果
杨贵妃嗜荔与荔贡的历史典故,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时最“讲政治”的一种模式。唐玄宗为迎合杨贵妃喜食荔枝之嗜好,密诏高力士从老家茂名进贡荔枝,可谓好色而远德。因为这段典故,使得荔枝风味被系于国家治乱,常被借用于讽喻时政、劝谏君上。
如杜甫的《解闷》组诗:“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张祜的《马嵬坡》:“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钱珝的《蜀国偶题》:“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将咏荔诗拔升到“讲政治”最高度的当属苏轼,请看他的《荔支叹》:“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诗人胸怀苍生,斥荔枝为乱世尤物,简直要除之而后快。待到他被发配到广东,则立即被这尤物所征服,情不自禁地为能吃到鲜荔而乐不思蜀。
不过,到了现代,荔枝的“讲政治”,又回复到了汉初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抗战初期,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塞北抗击日寇进犯。某次胜仗后,是时酷暑炎热,他拿出广东茂名友人送给他的荔枝干果,分给麾下的将士品尝。吉将军慷慨激昂地说:“日本曾在小学教科书里别有用心地说:中国广东盛产美果荔枝,大大的好吃,你们长大后定要去尝尝鲜。我们中国人要打败日本侵略者,誓死保卫地大物博的中国。”将军还当场赋诗一首:“荔枝好吃国人享,岂容倭寇抢先尝。热血盈腔戍塞边,卫我中华无惊恙。”你看看,美味的荔枝竟然成了小日本教唆青少年侵略中国的诱饵,因而也成了我抗日志士英勇杀敌的动力!可见,荔枝的“讲政治”,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十 最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水果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北方人士视为畏途。然而受荔枝的吸引,不少人乐而忘返。
- 唐代诗人郑谷说:“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
- 宋代诗僧惠洪有诗:“天公见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