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新工体”已完成钢结构施工,新雨棚结构“工体碗”基本亮相。建于1959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见证了新中国体育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北京的记忆。
老体外景视觉中国
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建在芦苇塘上
现在位于朝阳区三里屯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是北京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但60多年前,这里是北京东郊的一个芦苇塘。
为了呈现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从1958年开始修建十座大楼,北京工人体育场就是其中之一。
球场位于当时荒凉的东郊。这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它也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需要填无数的芦苇坑,平整7米的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施工方从北京到处挖,最后用了50多万立方米的土把这个地方填平。
1959年,王可欣,一名在建工人/摄
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什么以“工人”命名?据知情人透露,修建体育场的费用是来自总工会的工人会费。后来人们习惯简称为“宫体”。
建成体育中心仅用了11个月零13天,1959年8月正式竣工,速度惊人。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当时北京的七家建筑公司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现场比赛。该项目还得到了全国19个省市的支持。他们部署了大量工人帮助建设,数十家工厂和企业为该项目制造设备。
1959年9月1日,《北京日报》第1版,北京工人体育场在东郊建成
这个体育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据1959年9月1日《北京日报》第2版《北京工人体育场之旅》记载,工人体育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占地35多公顷。体育场共有24个看台,可容纳8万名观众,几乎等于当时全市所有体育场(体育馆)看台的观众总数,比扩建前的先农坛体育场(新中国成立前全市唯一建成的体育场)大10多倍。看台上的座位层层叠叠,距离斜坡45米;坐在最上面的第56排,已经离地20多米了,相当于六层楼的高度。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楚全场。
1959年9月1日《北京日报》第二版
比赛过程中,由两万多个灯泡组成的灯光记分牌可以随时向观众报告比赛结果。记分牌旁边有一个巨大的时钟。这个钟的一个时针将近8英尺长。它的秒由60个灯泡显示,每秒钟有一个灯泡点亮。场地周围安装了380盏大功率射灯,晚上可以进行比赛。看台顶部还有12.7米宽的避风棚,可以将风速降低一半。
1959年,在建工人高洪/摄
32支音色柔和的定向品,随时向会场广播。会场里还有一个记者广播室和一个电视广播室。演出结束时,有24个巨大的出入口,可以在短时间内疏散观众。
没有门牌号,只有家喻户晓的名字
工程完工仅十天,第一届全运会就在这里开幕了。
1959年9月13日《北京日报》第一版
据1959年9月13日《北京日报》第一版《第一届全运会今日在北京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间对体育发展的最大回顾。在车身上,安排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红字标语。首都各界人士对全运会兴趣浓厚。开幕式的数万张门票于9月7日上午开始销售,不到一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运动员入场冯文刚/摄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运动员入场冯文刚/摄
由此,工体开始了它辉煌的篇章。后来,第二、三、四、七届全运会,以及1990年亚运会、1994年第六届远南残奥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4年足球亚洲杯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部分比赛都在这里举行...
在北京,没有门牌号的单位不多,工体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似乎不需要门牌号,因为工体早已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可谓家喻户晓。虽然北京建了奥体中心、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但恐怕没有一个场馆能取代工人体育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在鸟巢出现之前,工人体育场也扮演着国家体育场的角色。
虽然工人的身体是为了举办体育赛事而建造的,但它的功能并不止于此。体育学院建设初期,几乎所有欢迎外国政要访华的盛大集会都在这里举行。后来一些重要的庆典、文艺演出、音乐会、大型合唱比赛也受到工人们的青睐。曾经,在工业体举办演唱会成为明星实力的象征。
体育也成为北京群众体育的大本营。1988年,该市第一届工人运动会在这里举行。许多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如春节环城赛和春季长跑,往往以体育开始和结束。体育篮球公园和“1000米步行走廊”定期或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该所还建成了全市首个体质监测示范站,员工持北京卡可享受免费体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