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安迪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了体育法修正案二审稿。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提出应有效开展运动干预,重视“运动疗法”。《意见》还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当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
近年来,青少年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国家卫健委近视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近视问题非常突出。然而,缺乏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育课经常被取消或占用,学生在户外的时间更少
学校体育在避免青少年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读者和网友反映,学校体育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体育课经常被取消和占用,学生在户外的时间较少,大部分都是课后自习,或者安排学习文化课。”河南省郑州市读者王先生在人民网“领袖留言板”留言说,孩子课业压力大,用眼习惯不好。而且学校放假不允许户外活动,体育课在室内。“很多时候就变成自学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此,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政府回应称,防疫期间,为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学校尝试分区活动场地。但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场地有限,暂时安排学生在室内上体育课,下一步将采取学生轮流参加体育活动的措施,尽可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一些学校,体育课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经常被文化课占据,遇到天气不好等因素,往往直接改成自习课。这和一些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有关系。有学校老师表示,虽然体育已纳入考试范畴,但体育考试评价标准不科学、压力小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有些学校甚至为了学生的安全,取消学生的课外活动,孩子只能整天坐在教室里。
除了日常的体育课和户外活动,体育竞赛往往能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但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仍存在薄弱环节。读者刘海龙说,目前,中小学体育竞赛很少。“我所在的区域好像只有小学足球比赛,并不是每个小学都能参加,所以普通孩子很难参加。”
有读者反映,现有的学校体育竞赛只有少数体育生能参加,大部分学生普遍没有机会参加。对此,读者张玉平建议,可以设立“运动积分”的奖励机制,规范各种运动系统的训练和管理,丰富运动形式。通过参加运动,你可以获得积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兑换奖励,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运动,体育比赛不再是少数人参加的活动。
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校外体育锻炼亟待规范
去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开展体育干预。
全民健身计划催生了大量公共体育场馆,但也存在场馆与青少年不匹配等问题。甘肃省张掖市网友陈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完善,居住地周边建起了很多体育设施,但大部分健身器材和步道只适合成年人使用,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希望能建一批篮球场、足球场等小型街头运动场地,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读者李学庆说,许多孩子的身体素质跟不上,但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锻炼。建议在广场、公园、社区等公共区域布置适合青少年的体育设施。
不适宜的运动场地和青少年的特点,不仅不能激发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热情,还会造成安全隐患。网友邱先生,家住大型小区。据他介绍,“每天都有一群滑板爱好者在广场上玩滑板,噪音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且广场没有安全设施,小孩子玩滑板也不安全。”邱委员建议,在规划设计功能区时,应设置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区,既保证运动安全,又不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针对青少年的体育培训班、体育俱乐部越来越多,但操作需要进一步规范。资质不全、虚假宣传、强制收费、退费难等问题频频出现,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而且体育课需要很高的专业性,尤其是攀岩、蹦床等专业运动。如果引导不到位,会增加青少年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