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结束,由其带动的冰雪经济消费热潮是否会“偃旗息鼓”,成为短期现象?如果系统地从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来看,冬奥会这样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带动效应显然不会是短期现象。从赛前来看,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46亿。从大赛来看,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1-2022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将达到3233亿元。赛后,作为《奥林匹克议程2020》颁布后的第一届奥运会,从筹备初期就对奥林匹克遗产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管理,保证了北京冬奥会遗产的最大利用效益。一方面,冬奥会场馆作为有形的奥运遗产,赛后的利用有很好的计划和方案,利用绩效会不断得到评估;另一方面,作为非物质奥运遗产,冰雪旅游消费的社会认知已经普遍形成。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和政府政策的不断推动,必将继续推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旅游的深入发展。
事实上,冬奥会转播期间,冰雪运动员的优异表现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讨论热潮,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欲望。冬奥会完成了一次社会意义上的冰雪认知教育,为中国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市场基础。
冬奥会给中国冰雪旅游业带来三点启示。第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偏好正在发生变化,冰雪旅游等技能型旅游需求正在不断积蓄能量。产生需求的是像冬奥会这样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标志性事件产生的认知引导和营销推广价值是巨大的。第二,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各地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场馆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人们冰雪旅游需求的释放建立了供需适应的实现机制。第三,冬奥会除了越野滑雪、速滑等老牌项目,还在不断增加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等新项目,吸引年轻人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还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扩大青年群体的参与热情,为冰雪旅游发展不断注入发展活力。
作为季节性特征明显的旅游消费,冰雪旅游的淡季往往在夏季。“冬天一票难求,夏天一客难求”有点夸张,但如何从“一季养三季”转变为“一季带三季”,如何尽最大努力实现淡季和旺季均衡发展,是很多滑雪场长期困惑的问题。
但是情况正在改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区修建了室内溜冰场和雪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条件对冰雪运动的影响。冰雪运动在室内开展意味着更高的场地利用效率,为冰雪旅游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金针菇”状干雪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架设雾化管实现“雪面雾化”的效果与自然雪道非常接近。室外干雪技术的发展为滑雪场冬夏使用场景的自由切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随着装备技术的进步,冰雪消费意识的觉醒,户外运动需求的增加,冰雪旅游将不再是冬季的“专利”和北方的“专利”,南北发展的格局将进一步形成。
可以预见,通过技术创新和消费深化,人们对冰雪的热情不会因为冬奥会的结束而消退,反而会因为冬奥会的举办而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冬奥会不仅留下了“雪飞燕”、“雪许愿”、“冰丝带”等可用于国际比赛的重要场馆,还沉淀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为提高冰雪场馆的地域适应性、季节适应性和市场适应性创造了全新的条件。高速客运索道技术、零摄氏度以上付娜、储雪一体化技术、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的技术突破以及压雪车等设施设备的逐步国产化,将进一步降低冰雪运动的成本,让更多的人用得起冰雪滑雪,让冰雪运动成为大众化甚至日常化的休闲运动。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虽然中国有“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但滑雪人数并不等于滑雪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滑雪人口的普及率还比较低。要进一步提高滑雪人口渗透率,增加我国滑雪人口基数,有赖于建立体系更加完善、供需更加匹配、运营更加高效的冰雪旅游产业生态。
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建几个溜冰场和滑雪场那么简单。规范的冰雪运动学校、专业的冰雪运动教练、优质的冰雪运动服务、配套的冰雪旅游业态、便捷的冰雪消费环境、丰富的冰雪运动赛事、持续的冰雪旅游战略、完善的冰雪旅游政策,这些都是我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