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18日电(记者)北京冬奥会后,高、任、等冠军运动员暂时远离了备战和参赛的紧张和疲劳,但他们开始更多地思考。
2月12日,中国队高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熊琪摄
北京冬奥会后,速度滑冰冠军高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这几天他也会回老家陪家人。“我想回家吃好吃的,陪爷爷奶奶。目前有很多伤病。我想好好休息,为新的冬奥会周期养精蓄锐。”
17日,黑龙江省参加北京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代表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座谈会上,高、任、范可欣等运动员提出了“请党放心,与我强国,与我龙江,与我振兴”的建议。“如果你能站在米兰冬奥会的赛场上,你肯定还是要去争冠的!”高对说道。
北京冬奥会之后,很多冠军运动员都制定了新的备战目标。“走下领奖台是一个新的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前两年主要是保证自己的身体机能,控制伤病,用刻苦的训练给大家带来精彩的比赛,为了自己的项目继续全力以赴,在米兰冬奥会上冲击金牌。”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任说。
2022年2月8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团体冠军任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颜焕宗摄
任的队友,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最近回到哈尔滨恢复训练。在张玉婷的影响下,姐姐也在接受短道速滑训练,和姐姐手拉手在冰场上追逐梦想。
除了备战,很多冬奥会冠军也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冰雪运动在全国越来越受欢迎。黑龙江在冰雪运动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推广冰雪运动。”高对说道。
冬奥会结束后,短道速滑冠军曲春雨接受了很多采访和摄影。“我认为这是我推广冰雪运动的另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发现并喜欢上冰雪运动。为了更好的推广这项运动,我也需要一些理论知识,所以我会继续学习,争取在米兰冬奥会上有所突破。”曲春雨说。
2月5日,中国队选手曲春雨(右)和队友范可欣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颜焕宗摄
任回到家乡哈尔滨后,也志愿参加防疫工作。“我意识到这对员工来说并不容易。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想教孩子滑冰。这是我们的责任,我退役后会继续为这项运动做贡献。”任说道。
与队友一起夺得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枚金牌的范可欣,成长于“短道速滑冠军城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从杨洋到王蒙,再到现在的年轻一代,一代又一代来自这座城市的短道人不断奋斗,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冠。中国队球员范可欣(下)在比赛中出发。新华社记者王玉国摄
“七台河能培养出这么多冬奥会冠军,是前辈打下的好基础,传承下来的,所以我要把这一棒传下去。”每次回到家乡,范可欣几乎都要和年轻运动员交流,希望激励他们奋进。“今后,无论你是运动员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不会离开短道速滑项目。”范可欣说。
编辑:刘洋、胡佳莉、季家栋、李秀智(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