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人才遗产。盛会圆满结束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遗产,使之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冬奥会遗产的利用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新华社供图
学习和传播北京冬奥会精神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创造美好未来的北京冬奥会精神,无疑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体育战线乃至全国人民新的思想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标杆。
传承和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北京冬奥会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届冬奥会恰逢中国春节,中国文化与冰雪元素相得益彰,呈现出厚重与轻盈、伟大与渺小的比较美学原则。在开闭幕式的四个创意节目中,优美的二十四节气,黄河水如何移天的诗意展示,巨型中国结的文化寓意,迎客松的热情邀请,折柳的送别,直击人心的雪花主题曲《我的人民,我的祖国》,九岁的小号手,山区儿童马兰合唱团的激情演唱,构思奇妙,感人至深,无不蕴含着和谐的中国理念。听障演员的华尔兹、手语班的国歌、盲童合唱团的歌声、视障运动员的点灯仪式,展现了中国“仁者爱人”的光辉人道主义境界。这是全世界奥运人的狂欢,是中国理念的完美展现。
传承和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本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志愿者、观众和相关工作人员表现出了更加开放的精神和更强的文化自信。展现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向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示诚挚的礼遇。
传承和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要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热闹的冰墩,喜庆祥和的融雪,过年的香味,好吃的豆包,顾爱玲爱吃的馅饼,外地人爱吃的饺子。这些流行元素承载了精彩的中国故事,弘扬和彰显了东方文化、东方风格、东方品格、东方意境,展示了文明开放的中国形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奥林匹克精神。
继承和发扬北京冬奥会精神,需要迎难而上,同心同德,发扬克服困难的大无畏奋斗者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在后冬奥时代,我们需要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姿态,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指引下团结奋斗,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最大化冬奥会遗产的利用效益
奥运场馆的建设和赛后利用是历届奥运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历史上,许多奥运会主办城市都因为场馆建设的巨大成本而产生了巨额债务。比如蒙特利尔奥运会,奥运会后几十年一直在“买单”。更多的城市无力支付举办后奥运场馆运营维护的巨额费用,只好拆除相关建筑,比如悉尼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后,如何继承和利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利用好后冬奥时代的冰雪设施,成为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答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建造的奥运建筑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卓越的服务功能赢得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热烈赞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里演奏了一串注入中国文化的音符:“雪如梦”、“雪游龙”、“雪飞燕”...它们渗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闪耀着中国美学精神的光芒。
在后冬奥会时代,北京冬奥会的这些优秀遗产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资产。在奥运会筹备之初,北京就规划了奥运会后京张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和运营。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依托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场馆,北京将与张家口共建奥林匹克公园。冬奥会部分比赛场馆将改造成奥运主题博物馆,成为展示奥运文化、中国文化和北京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后冬奥会时代,北京将利用冬奥会遗产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举办国际国内高端论坛和展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平台。利用“雪如意”等标志性建筑,建设集观光休闲、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展览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冬奥会文化集中展示区。,开发奥运主题文化创意产品和奥运场馆影视创作功能。北京还将借助奥运场馆高水平建设崇礼国际冰雪运动训练基地,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冰雪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顶级品牌赛事聚集地,带动多元化体育品牌赛事,构建“专业赛事+原创赛事”的精品赛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