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王靖宇)“跟腱断裂已经过去6个月了,痊愈后已经打了5场比赛。”吕晓明在电话的另一端告诉记者,“只要你到了球场,你就非常有激情。爱情,篮球在我生命中很重要。”
吕晓明(左二)在训练学生。
吕晓明出生于1979年,是CBA著名的后卫。他身高只有1.76米。连续三个赛季成为CBA联赛助理国王,入选中国男篮。2015年,告别职业生涯的他,心空落了地。
“刚退休的时候,心里很失落。”陆晓明说,“从1989年到2015年,我打了26年,说再见的时候有很多不舍。”
他退役后,厦门思明区邀请他去抓青少年篮球。起初,吕晓明不愿意,觉得他可以再玩两年。而且,他虽然在场上如鱼得水,却不擅长教孩子。经过四年的摸索,他真正完成了从退役球员到青年教练的转变。
“从2015年到2019年,我实在教不下去了,一直在研究怎么把我以前玩的东西彻底教给孩子,从理论到实战,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直到2019年,我才形成了自己的训练体系。我非常投入研究过程,因为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打篮球,玩得很开心。”
资料图片:2015年1月7日,四川野马队球员吕晓明(前)防守浙江广厦队球员墨菲的进攻。新华社记者颜焕宗摄
在国内,退役后做青训的职业选手不在少数,但像吕晓明这样知名度高、基本功过硬、肯打、肯示范、肯指导的却不多见。去年年底,在一次教学中,吕晓明的跟腱断裂了。术后一周,他用拐杖指导学员训练。现在,受伤后差不多半年了,吕晓明已经恢复了每天训练,每周打三到四场比赛的节奏。
“我曾经告诉自己,如果我不会示范,我就不会教球。”陆晓明说,“现在和以前不同了。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任何参照物,经常要自己思考。现在网络视频很多,但是青少年反而‘懒’,模仿多,思考少。我为什么要做演示?就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脚上怎么发力,让他们对动作理解得更透彻。”
注重基本功,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是吕晓明青训的重要思想。他对学生和自己球队的教练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陆晓明说,他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学习和思考,日韩和欧洲的青训都是他的参照对象。有了网上新的视频和新的体能、脚步训练方法,他也会在研究探索后融入到自己的训练中。
吕晓明(右二)在训练学生。
“篮球训练没有绝对的对错。适合才是最重要的。“三从一大”的传统不能丢,特别是从实战出发。现在一些新的训练方法也值得研究和吸收。我的教练团队每周都必须和我一起训练,我要求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每一个动作。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真的研究过。我不能说我的系统有多好,但我们一直在研究。”
吕晓明坦言,自己在青训行业的这几年,看到市场越来越火,玩的孩子越来越多,但行业内也出现了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一些机构为了扩大影响力,帮助招生,经常“借人”参赛,吕晓明的学生就曾经被“借”过。
“现在商业竞争很多。比赛应该是为了检验训练的结果。当人们为了立竿见影而去玩比赛的时候,比赛的锻炼价值是什么?是生活,是训练,是比赛。训练考验人生的态度和比赛考验训练的态度应该在一个轨道上。”
吕晓明认为,培养青少年篮球的基本功更重要。过早让孩子摆好位置,玩战术,弊大于利。他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知道专业的篮球训练是什么样的。另外,中国篮协要建立明确的青训体系,让练习者和家长知道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练什么,怎么练。
“小学到初中是打技术基础最重要的时候。到了高中再想弥补就来不及了。战术是基于个人能力的。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才能在高中培养大局感。欧美篮球只在高中甚至大学强调战术。年轻的时候要打防守,要敢运球。小的时候要把技能放在孩子的技能包里,而不是过分强调身体和战术技能。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承,而是启发和觉醒。篮球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它是一项智力游戏。”
从烟台体校、山东青年队、国青队到CBA联赛,吕晓明的篮球之路并不平坦。因为“矮”,他经历了“流浪”的岁月。但是,在他看来,天道是公平的,一切都是不懈努力的结果。
“我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现在我不放弃,因为我知道这条篮球路不容易,我很珍惜。小时候别人休息,我训练。晚上,球馆的灯灭了,我就去练习运球。我在国青的时候,尿血一个星期,一天假都没有。虽然苦,但我就是想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