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题:古巴驻华大使佩雷拉:古巴人为什么喜欢中国功夫?
作者苏静馨
在古巴哈瓦那的老城区,有一所专门教授中国武术的学校。男女老少,每天都有很多古巴人来这里学习中国功夫和气功。那么,中国武术是如何在古巴成为老少皆宜的咸宜运动的呢?为什么古巴人这么喜欢中国功夫?
今年是第一批中国人抵达古巴175周年。古巴驻华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Carlos Miguel Pereira)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了古巴武术学校成立的始末,回顾了多年来古巴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中国文化对古巴社会多样性的积极影响。
采访记录汇总如下:
中新社记者:哈瓦那华仁街有一所古巴武术学校,很多古巴人在这里学习中国功夫。武术为什么在古巴流行?
佩雷拉:古巴华人社区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古巴武术学校,由古巴中国武术大师李荣富于1995年在哈瓦那唐人街的中心建立。曾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武术和中文),回到古巴后在哈瓦那开设相关课程,教授气功。这所学校是在当时空手工业和武术联合会的监督下建立的,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和活动。学校成员参加了许多国际武术比赛,包括在中国举行的武术节和锦标赛。起初,儿童和年轻人占在校学生的比例最高,但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加入进来。目前,该校约有15000名学生,遍布古巴各地,包括哈瓦那和青年岛特区。
武术在古巴的广泛流行是因为功夫电影的广泛传播,尤其是李小龙和成龙主演的电影,使得越来越多的古巴人有兴趣体验这种实战体系。成龙本人也是深受古巴人民喜爱和敬仰的演员。
近日,成龙在访问古巴驻华大使馆时表达了对古巴及其历史文化的钦佩,并表示希望尽快访问古巴,开展各种交流项目,加强与古巴的文化联系,这无疑将助推武术在古巴民众中的普及。
中新社记者:古巴华人社区如何融入古巴社会?古巴华人社区如何与古巴各民族融合?
佩雷拉:古巴和中国的关系有着175年的坚实历史基础。1847年,第一批206名中国劳工经过140天的跋涉抵达古巴。在殖民时期,他们代替非洲奴隶劳动,在糖、咖啡和烟草种植园工作。据估计,在1847年至1883年期间,约有15万名中国劳工先后在岛上定居。
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加州的华人,他们受到当时美国排华运动的影响,该运动受到古巴著名诗人、民族英雄何塞·马蒂的谴责。
这些华人最终定居于此,并以其独立、进取、勤劳的特质,为岛上华人社区的最初发展,尤其是哈瓦那唐人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经济移民现象。这些中国移民是生活贫困的人。完成八年合同去古巴工作后,大部分还是和来的时候一样穷。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实现有钱回遥远家乡的梦想,所以只能留在那里。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农民,而另一些人在城市定居。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这类中国移民的数量显著增加,并扩散到古巴各地。他们实现了社会和文化的融合,与非洲人和西班牙人一起影响了古巴的民族。他们与古巴女性结婚,融入当地民俗和血统,为古巴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特殊贡献。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化给古巴的多元化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佩雷拉:纵观历史,华人社区对丰富多样的古巴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文化影响了古巴的语言、食物、工作和生活方式。华人对古巴社会的融入和认同,使两种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实现了宗教上的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许多优秀的中国后裔的贡献中得到了体现。例如,著名画家林和芳、中国著名将领蔡国强、戈斯达沃·徐和摩西斯·王。
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协会也在保护包括烹饪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舞狮出现在哈瓦那狂欢节的庆祝活动中;鼓和其他乐器一起被用于丹松、圣子和伦巴音乐的合奏;唢呐在古巴东部的康加乐器乐合奏中被广泛使用。
古巴著名文化杂志《Carteles》在纪念华人抵达古巴100周年的文章中肯定了华人社区的典范性和华人勤劳的特点。文章指出,他们与我们的国家密切相关,华人社区的创始人中有古巴独立战争中的勇敢战士,他们是古巴文化和民族的重要里程碑。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扫盲运动中使用的中国笔记本、铅笔、灯笼;古巴之间的学生交流;中国著名作曲家的歌曲《美丽的哈瓦那》;古巴蔗糖,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持续向中国出口;中国书法家何塞·马蒂的名言;从老一辈领导人到两国最高领导人都对这种特殊的历史友谊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这些都构成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符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