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沈阳6月5日电(李伟)“对于中国人来说,蓝天正在从‘奢侈品’变成‘普通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6月5日在第六个五年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如是说。
“蓝天保卫战的含金量在全面提升,”贺克斌说。从“夏奥蓝”到“冬奥蓝”,是我国蓝天保卫战含金量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
贺克斌分析,2021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北京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六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2年2月冬奥会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明显下降,重度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在此期间,北京的PM2.5浓度仅为23微克/立方米,PM10仅为35微克/立方米。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可比的数据是PM10,当时PM10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贺克斌说,多年来,通过国家基金委和科技攻关项目的长期稳定支持,在立体观测、排放清单和数值模拟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蓝天保卫战中的精确溯源、预警预报能力,以及治理方案的效果推演和效能评估能力。秋冬季节,高水平的科技研判可以让应对措施逐日精准到具体企业、生产流程、车辆。
通过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一城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指导,整合、推广和应用多年积累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成果。构成了蓝天保卫战完整的科技支撑链,有效保障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体系的有效运行。推进我国大气污染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研究表明,目前的清洁空气体政策可以将减排保持到2030年,但之后进一步减排的潜力将大大缩小。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PM2.5浓度将继续下降空。
贺克斌认为,在碳中和路径下,2030-2060年间,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进一步下降67%和83%。到206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10微克/立方米以下,从根本上解决空气体污染问题。他说:“双碳行动将推动蓝天保卫战取得根本胜利。”(完)